:::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立即訂閱

技術專題主編前言|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專輯主編前言

作者 王興毅

刊登日期:2017/01/01

我們觀察全球製造業的科技發展,可以發現有兩個重要的趨勢,一個推力、一個拉力。科技的推力,例如像德國工業4.0、美國AMP等,是藉由科技(例如:CPS虛實整合)來推動全球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利用數位化及智慧化等科技來推動生產力的提升。

至於拉力則是來自於社會趨勢與需求,許多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及就業人口數下降的趨勢,但又希望持續保有一定的國家競爭力、經濟活動實力與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對科技產生更多的人性化需求。尤其是過去我們談全球化,是可以在不同的國家生產與組裝,然後再運送到全球各個國家,但現在因為在地經濟觀念的興起,每個國家都希望能夠提升在地製造業的發展,滿足國內就業及需求。

例如以美國來說,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從川普當選總統之前,一直都有兩派的論述角力:一派認為美國需要提升就業率,要提升國內的製造業實力,因此必須將海外的製造業拉回到美國;另外一派則認為美國應該朝更高端的創新應用發展,比如說網際網路,以拉大跟新興國家的差異,他們也不相信製造業能夠回流到美國。

工研院IEK這幾年都持續在觀察研究,發現其實各個國家都開始在注重製造業、在思考製造業如何帶動國內的在地經濟?以往全球製造業科技的發展,已歷經從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到全球化佈局,現在又為了因應高齡化人口的變化,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加速,甚至一些消費行為促成客製化需求的增加趨勢,各國紛紛提出了新的產業科技策略,像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德國的工業4.0、英國的高值製造策略、中國大陸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日本的産業重振計劃、韓國的製造產業創新3.0策略…等,無非都是希望透過國家資源的有系統投入,以維持本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來因應外在環境與趨勢的變化。

近年台灣在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原來的優勢已經因為部份生產要素(例如:人力、資金、土地、水電資源…等)的衰退正逐漸在減少,同時又得面對在地經濟和環境永續議題的挑戰,全球製造業的版圖更因中國大陸、東南亞甚至東歐、墨西哥的日漸崛起,正面臨一些洗牌重整,國內廠商也會有外移的吸力和壓力。因此,我們的競爭思維,恐怕不能再繼續以提升生產要素作為唯一方向。

當然,台灣製造業的韌性是非常大的,除了幾個龍頭企業擁有全球知名的競爭力外,更有許多台灣的中堅企業具備創新關鍵技術,能夠成為競爭上的優勢。另外還有交期迅速、願意也能客製化,以及虛實整合的網絡與驗證平台等,廠商一直透過提升產品精度、品質、速度,以滿足國際客戶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我們希望能在全球供應鏈中,成為最終、實力最堅強的夥伴。

未來全球的產業競爭,有兩個關鍵的競爭趨勢,第一個就是全球生產製造已經朝數位化、智慧化發展下,量化生產將進化為快速、彈性、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的模式,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是競爭關鍵,另外一個就是如何能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才能成為贏家。前者有賴產、學、研界的通力合作,後者則一直是包括工研院IEK在內的智庫單位,努力追求的方向。

本次很榮幸能承蒙編輯群厚愛,由IEK研究團隊共同撰稿,在台灣整體機械設備、工業4.0應用方案、智慧機器人、工具機、3D設備、面板設備、車輛、電動機車、汽車電子、車輛電動馬達等領域,提供一些研究分析心得,以供讀者指教。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7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