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推動產業二次自動化的手-工研院智慧自動化實驗室

作者 王明德

刊登日期:

摘要:受到中國大陸產業結構改變、美國製造業回歸本土等因素影響,傳統3C代工製造已漸漸在改變。已漸無法僅靠著過去逐廉價勞力而居,憑藉低成本人工來彌補代工組裝相對微薄的獲利模式,吸引國外買主,因此製造業「第二次自動化」乃成為解決未來人力空缺的選項之一。隨著新一代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問世,出現多樣大批量生產的「機海戰術」;直到現今品牌業者紛紛壓縮產品上市時程,不斷推出更趨多樣、平價化的中低階機種,以符合新興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對於如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彈性、速度要求也與日俱增。

關鍵詞:產業機器人、3C、3K

Keywords:Lndustrial robots, 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 kitanai、kitsui、kikem

前言
過去產業自動化經常伴隨著大量生產的民生需求而起,歐、美、日等國業者皆拜當地鋼鐵、石化、紡織、航太、汽車等產業所賜,發展腳步較快且成熟。但相對較晚興起的3C產業(Computer電腦、Communication通訊設備、Consumer electronics消費電子產品)則為了降低成本(cost down),而將大多數產品的代工生產、組裝等製程委由亞洲地區的台灣、東南亞、大陸業者,或直接設置海外生產基地,促使台商於3C產業自動化發展掌握相對優勢,如鴻海甚至可望在未來美國製造業回歸本土之際,扮演關鍵角色。

行政院自2011年起加速推動的「第二次自動化」(智慧自動化產業),也有別於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生產自動化階段,僅為了因應當時標準化、大量生產的需求,取代人力所不及的工作,如3K(髒kitanai、辛苦kitsui、危險kikem)等產業。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發展,以逐級提升業者工廠自動化、電腦整合製造能力為主,解決接下多樣少量的代工訂單後,須頻繁修改設備製程、控制程式,增加時間、人力的成本,進而提高產品良率。但其與工研院現正積極推廣的「智慧自動化」仍有差異。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郭子鑫副組長認為,傳統自動化是大量生產型態,導致如印刷、紡織、飲料等產品的客製化成本高。3C產品則要求多樣少量化,且強調特殊及差異化,又須用自動化生產,所以希望加入視覺定位、力覺控制系統,以達到彈性自動化生產,兼顧個性及差異化需求。

自動化邁向下一步智慧化
新的作業內容已從以往單純的上/下料、搬運等重覆性工作,擴及運轉範圍應能避開人員,進行精密高速之組裝、加工(研磨、拋光、去毛邊)、檢驗等。並因此加入機器視覺辨識,則讓業者上/下料前不必預先分檢、排放整齊;強化力量控制,即便機器人夾爪不像人手靈活,也能取放任何形狀的物品,不必擔心組裝撓性工件時出錯。
要能足以因應現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個個都需要成千上百道工序,才能組裝完成內部數百個零部件,加上代工廠勢必大量生產,要想全部由機器人代勞而投資的金額與時間恐怕所費不貲。且從技術上分析,也難以快速加工或組裝產品上越來越多特別軟(線纜)、小(螺絲)或細(電容)的工件。

加強系統整合 降低人力成本
配合目前工業自動化系統已從固定式Rigid(Fixed) automation systems、可程式Programmable automation systems、彈性Flexible automation systems不斷演進,年產量則依序自50,000件以上、10,000~ 20,000件、10~500件縮減,對彈性化程度要求遞增。機器人除了陸續衍生出X-Y type、水平/垂直軸及平行結構等多款專用機種,更進一步從單機朝機器人為核心之「作業單元(Robot Workcells)」發展。

例如利用系統整合技術,使機器人與工具機等生產設備組成連續生產線,以減少人力需求。包括透過視覺辨識與定位技術輔助作業,進行工件之2D/3D定位,使機器人可直接夾取工件;經由腕部加裝的力量感測器(Force sensor),感測力量並回饋控制,使機器人可沿著曲面研磨或拋光加工。同時掌握高靈敏度電流感測轉換力覺技術,能以馬達靈敏的電流感應技術回饋電流訊號變化,轉換為力量感測技術。此外,機器人加入機電整合應用時,控制器或系統亦須足以滿足多軸同步控制需求,可進行多機器人協同工作。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4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