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編者的話|經濟行為 – 你的選擇正確嗎?
作者 陽毅平
刊登日期:2017/11/01
十月十日國慶日當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7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頒給芝加哥大學的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獎勵他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上的貢獻,他將心理學融入經濟學的分析模型中,認為人的非理性行為在決策中佔有重要的因素。傳統的思考模式是:人的經濟決策是符合理性的,以利己的前提追求最大利潤;但事實上,大部分人卻是“非理性”的。
首先我們用塞勒第一組題目[1],測驗一下你的經濟行為,你會選擇哪個答案?
(1)A. 保證賺240元
B. 25%的機率賺1000元、75%的機率不賺不賠
(2)C. 保證賠750元
D. 75%的機率賠1000元、25%的機率不賺不賠
實驗結果:(1) 84%的人選A、16%選B。(2) 13%的人選C、87%選D。
塞勒觀察到一個現象:一般人認知會賺錢的時候,會避免選擇可能多賺、但又不一定會多賺的風險,如B;認知會賠錢的時候,會趨向選擇可能多賠、又不一定會多賠的風險,如D。
塞勒重新組合第二組題目,請你再選一次:
(3)E. 25%的機率賺240元、75%的機率賠760元;
F. 25%的機率賺250元、75%的機率賠750元。
實驗結果:100%的人選F、沒有人選E。
第二組題目經由「理性的」計算,很明顯的是F勝過E。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沒人選的E是A和D的組合,在第一組問答中是大部分人選的答案。塞勒發現了兩件事實:(1)人會因問題的描述方式而有不同的抉擇;(2)大部份人會被巧妙的敘述誘導選擇比較弱勢的答案,感覺比較安全,如A與D的描述。
聖經中也有一個比喻:一個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家業按著各人的才幹交給他們,一個給五千,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那領五千和二千的都拿去做買賣,各賺了五千和二千。但那領一千卻把銀子埋在地裡。主人回來,稱讚那賺錢的僕人說:你們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對那領一千的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既然你知道我是嚴厲的人,至少當把我的銀子存入銀行,到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主人奪過他這一千,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從塞勒基於“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發展出來的行為經濟學來分析,領一千的僕人有一個預期不會獲利的心理,不敢從事冒險的行為,另外兩位僕人卻選擇發揮他們的才幹,雙倍獲利。看起來“企圖心”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你是否也有這種選擇的智慧呢?
參考資料
[1] R. H. Thaler,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6, no.7, July 2016, pp.1577-1600.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7年1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