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立即訂閱

編者的話|新酒與皮袋

作者 陽毅平

刊登日期:2016/02/01

自從德國提出工業4.0的策略後,我國也提出生產力4.0的規劃,我們很想知道:工業4.0對我國現有工作環境會有甚麼衝擊?在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的架構中,科技公司靠互聯網路分散各處,未來的商業行為與生活型態會有甚麼改變?未來工廠自動化與即時控制系統將繼續成長,如何確保員工有良好、安全、又公平的工作? 由於工業4.0的製造系統未來都具有自動控制、感測元件、及大量經驗數據的特徵,要回答上面這些問題,就要看一個公司如何運用分散各處的製造系統,活化現有的創意、專利與生產力,並且如何保持產品的競爭力。

創意不能只靠技術突破,還需要靠精明的工作組織架構(smart work organization)、及員工的技能(skills),特別是員工,他們在吸收與應用科技新知上永遠都扮演一個關鍵性的角色。由於工業4.0的環境將會是一個開放且虛擬的工作環境,人與機器或是人與系統之間的互動將越來越頻繁。不論工作內容、工作流程、或工作環境都將劇烈改變,也將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彈性、工時制度、健康照護、個人生活、甚至人口變化等社會問題。德國在工業4.0的策略中,特別對中小企業公司,提出了適合他們科技發展的組織架構與做法,其中有兩項關鍵的工作,值得作為我國推動生產力4.0的重要參考:(1)建立對員工友善的工作組織架構(work organization),(2)推動持續專業發展與職場訓練(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為何這兩項關鍵工作如此重要呢?首先,我們先來定義甚麼是工作組織架構?工作組織架構是在人力與工作之間建構的關係,包括工作團隊的組織架構、人員派用方式、物品倉儲管理、機具設備配置、工時薪資制度、員工健康福利等。簡單的說,一個公司的工作組織架構建立了人與工作、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關係。工業4.0中的精明工廠(smart factories)已將工作流程標準化,技術細節模組化,知識情報數位化,所有員工必須要在這個工作組織架構中,具有靈活的能力自主管理、協調、規劃、控制、與決策,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科技法則(socio-technical approach)[1]。

其次,在傳統的製造流程中,都有清楚的人力分工,而在工業4.0的製造系統中,所有的製造流程都在虛擬(virtual)與實體(real)的機器間進行,員工必須有能力規劃與協調虛擬與實體機器間的互動、工廠控制系統、與產品管理系統,員工大部分的工作變成了協調、控制、決策、與服務支援。因此,所有工業4.0的製造系統的員工都將面臨以下的挑戰、威脅、與衝擊:

  1. 挑戰:員工必須具有良好溝通、自主創意、自主規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能夠管理與解決複雜、抽象、及多元性的問題。
  2. 威脅:在虛擬化的新工作環境中,員工必須適應虛擬環境與實際經驗的衝突與緊張關係。員工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可能因為接觸不到實際物件,而逐漸感覺到失控、焦慮、及虛幻,甚至因此喪失創意與生產力,造成心理上過度勞累。
  3. 衝擊:由於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在製造工業的份量增加,將進一步取代非專業技術性(semi-skilled)員工的工作,造成失業問題。所謂非專業技術性員工,他們只有能力完成被交代的工作、操作他們孰悉的機器與工具,卻沒有專業能力去規劃或主持全新的工作任務。

早在2004年,德國金屬工業工會(metalworker union)發起了一個運動,口號是besser statt billiger [2],翻譯成英文就是better not cheaper,中文就是「追求更好、拒絕廉價」。當時,德國為了對抗東歐與遠東廉價勞工與商品的挑戰,這個工會就聯合了數百家公司,在現有的工資與工時合約下,努力追求產品競爭力,他們不在價格上競爭,而是在產品品質上提升,他們的目標是使MIG(made in Germany)代表的是高品質,而不是低價位商品。

今天,許多公司同樣正面對工業4.0的挑戰,在精明工廠的工作結構中,所有的工作都將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員工需要進一步接受「持續專業發展與職場訓練」,使員工在職場上可以維持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以下做法,可以提供我國推動生產力4.0規劃的參考:

  1. 推動「典範計畫」(model projects):計畫內容應有行動方案,如何去發展「持續專業開發與訓練」的策略,包括職業與學術訓練的互補、各種持續專業開發與訓練課程的連結、以及員工專業之外的技能訓練。
  2. 建立「最佳實習網路」(best practice networks):藉著案例研究、知識傳遞、永續學習的機制,使持續專業開發與訓練課程網路化。
  3. 開發「數位學習技術」(digital learning techniques):使用數位媒體、創新學習法、及學習輔助系統,使員工可以方便地獲取工作職場所需的知識技能。
  4. 橫跨「工作組織架構」(cross-cutting approaches to work organization)的訓練:為了使「老」員工繼續保持職場能力,工業4.0新工作架構的橫向管理、協調合作、流程設計、演變衝擊都應納入訓練課程。
  5. 推動「跨領域合作」(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經由系統工程的技巧,推動製造、自動化、資訊科技、科技法律等跨領域的訓練,使各領域專長的員工,可以精確使用大家能瞭解的術語來溝通與互動。
  6. 「科技系統模型化」(modelling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以資訊科技將真實與數位系統之間的關係模型化,以後即使開發新系統時,也不用畫草圖從頭開始。

德國工業4.0的智囊團也提出了一個學院立方體(academy cube)的構想[1]。這個架構是由德國和國際工商業者發起的,目的就是為了工業4.0的需要建立一個訓練平台,提供資通訊與工程領域的畢業生,利用雲端平台提供的電子教學(e-learning)課程及工作訊息,有機會獲得應有的資格進入業界,這個學院立方體以網路連結不同的角色,包括畢業生、求職者、學生、雇主、訓練機構、人力銀行、大專院校等。

我國實施生產力4.0正在起步與規劃階段,「新」與「舊」的挑戰、衝突與威脅勢必難免,然而有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因此,要成功啟動生產力4.0,就必須要建立全新的工作組織架構,創新專業發展與訓練,將員工(新酒)裝在新的工作組織架構(新皮袋)裡,這樣兩樣就都保全了。

參考資料
[1]H. Kagermann, W. Wahlster, and J. Helbi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 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2]C. Mulitz, “Better not cheaper – how trade unions are defending manufacturing jobs in Germany,” Focus on Germany, Aug. 2006.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6年02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