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立即訂閱

|車輛電動動力系統規格的特色

作者 劉達全

刊登日期:

摘要:本文說明車輛的產品輪廓如何影響動力系統的規格,以及動力系統於車輛上使用需要注意的特色與設計重點,並舉例說明。

Abstract: The powertrain system on vehicle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various vehicl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key metrics of a powertrain system and makes note of its specifications by a vehicle product profile.

關鍵詞:行車型態、產品輪廓、動力系統

Keywords:Driving pattern, Product profile, Powertrain system

前言
由於近年來內燃機本體的效率已逐漸趨近物理極限,更高的節能技術遭遇成本高昂與污染排放的限制,國際上動力系統電動化,混合動力化及電動化已成為車輛主要發展趨勢[1]。馬達與電動機和內燃機相似,都是百年以上歷史的技術成熟工業產品,而且國內擁有國際級工業馬達廠商,已掌握馬達的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有興趣進入高附加價值與高成長性的車用馬達市場[2]。

然而車輛上使用的環境與條件與一般工業馬達差異甚大,如何開發出滿足車輛的需求的電動動力系統,是國內車輛產業與電機產業共同挑戰。本文首先介紹車輛業的開發程序,說明如何由車輛的產品輪廓,制定出車用電動動力系統的規格。接著說明一些車用動力系統與傳統工業馬達不同的特色。最後本文再舉其中一些範例,進一步說明動力系統與車輛性能的緊密關係。

車輛產業相較其他產業,投資龐大,生命週期長,而且安全規範嚴謹,尤其目前全世界車輛界的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一個失敗產品的開發,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利潤,甚至存續。因此車輛產業對產品開發的程序十分嚴謹,以GM車廠的開發流程為例,如圖1 [3],全新車型的完整開發需經由四個階段的工程活動,整體時程大約需要三年以上,其中動力系統規格與性能,早在第一階段概念設計時期就必需確定,才能展開後續發展與驗證的規劃。因此正確的制定動力系統規格十分關鍵,越到產品後期才修正,牽涉到越大規模的經費與時間的浪費。

十幾年前,一般車廠仍有快速建立雛型,再透過測試發展逐一改善的觀念,但隨著車輛隨著污染與油耗標準提升,系統越來越複雜,傳統方法已無法應付新型車輛的開發。因此車輛界藉重累積的工程經驗,發展出一套系統工程技術,如圖2 [4],其內容是將車輛的多樣複雜的產品需求,例如目標市場與性能、法規、製造、成本、品質等,轉換為透過一系列由整車至次系統,再至零組件的分級規格,制定驗證工程活動。此一方法由於對本身的規格,以及上下游與平行次系統或零組件間的介面定義十分明確,並且各級皆進行完整驗證,除能確保滿足需求外,對於舊組件的沿用、新組件的平行開發也有幫助,大幅減少了車輛開發的資源與風險。

然而,以上系統工程手段,需藉重產品開發經驗,累積充足的資料庫,才能將上級的性能需求,正確的轉換至下級的規格目標,以及了解下級的規格,如何影響上級的性能。這在傳統引擎車輛上,各大車廠累積了數十年,每年數百萬輛生產經驗,不是太大問題。但在電動車輛領域,即使是國際大廠開發的純電電動車,因尚未大量量產,大多亦處於累積經驗與建立工程規範的階段。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4年07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