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在三維積體電路封裝上使用奈米雙晶銅製作幾近無孔洞的Cu3Sn微凸塊

作者 陳智杜經寧邱韋嵐蕭翔耀劉健民林漢文

刊登日期:2015/09/01

摘要:在3DIC中晶片與晶片之間以銅錫材料的微凸塊作接點,為先進封裝的重要議題,我們在高密度(111)優選方向的奈米雙晶銅上電鍍純錫並且迴焊形成Cu3Sn介金屬化合物當接點,在奈米雙晶銅墊上分別電鍍出0.44微米、1微米、10微米的純錫與一般銅膜上電鍍60微米的純錫,然後覆晶迴焊分別在260 °C與340 °C下持續不同的時間觀察其界面反應與形成Cu3Sn接合的孔洞生成。實驗結果在奈米雙晶銅上Cu3Sn層裡幾乎沒有Kirkendall孔洞產生,因為奈米雙晶銅具有吸收空位與降低雜質存在於晶粒中。此Cu3Sn接合能夠成為3DIC封裝中值得發展的技術

Abstract: In microbumps of 3D IC integration, Cu and Sn have been used for interconnect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we use densely-packed nanotwinned Cu for metallization, and electroplated Sn to reflow to form Cu3Sn joints. First we electroplated Sn of 0.44mm, 1.0 mm, and 10 mm on the nanotwinned Cu. We also electroplated Sn of 60 mm. Then we reflow the joints at 260 °C and 340 °C to form Cu3Sn joi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lmost no Kirkendall voids in the nanotwinned Cu and in the Cu3Sn layers.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at the nanotwinned Cu may be able to absorb vacancies and the nanotwinned Cu may have low impurities. This Cu3Sn may be a potential joints for application in 3D IC vertical joints

關鍵詞:奈米雙晶銅、微凸塊、全介金屬接合

Keywords:Nanotwinned Cu, Microbump, Ful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Joint

前言
微積體電路簡稱3DIC是指堆疊不同的晶片並將多顆晶片進行三維空間垂直整合,晶片與晶片之間以銅錫材料的微凸塊作接點,因為錫潤濕在銅效果上比鎳好[1, 2]。對於銅錫系統的冶金反應持續被研究,在冶金反應上會形成Cu6Sn5與Cu3Sn兩種介金屬化合物(IMCs) [3-6],由於電子元件需要更多的I/O元件,在同一面積下需要製造更多元件,隨著晶片內的開關元件密度越高,覆晶接點直徑也需要繼續縮減。在直徑100微米的微凸塊中,銲錫的體積遠大於銅金屬墊的體積。然而銲錫的直徑從100微米縮小到20微米,銲錫的體積也就縮減到原來的1/125倍。在此條件下,微凸塊中金屬墊層的體積變成大於銲錫的體積,並且銲錫會很容易完全轉變成介金屬化合物,因此介金屬化合物的性質將會是穩定性的關鍵。研究指出在微凸塊越來越小與焊料越來越少下,銅-錫介金屬化合物在電子封裝已經變得相當重要[7-11],文獻指出Cu6Sn5與Cu3Sn有相當好的機械性質,在熔點溫度,楊式係數與硬度的性質表現都比錫來的好[12-16]。其中Cu3Sn的脆性係數的值為5.72 MPa/m1/2是Cu6Sn5的值為2.80 MPa/m1/2的兩倍,表示Cu3Sn比Cu6Sn5更有能力防止脆斷變形。在熔點上,Cu3Sn的熔點為675 °C比Cu6Sn5的415 °C與錫的232 °C都還高,足以抗高熱防止固態溶融。在電阻上,Cu3Sn的電阻為8.8 μΩcm比Cu6Sn5的17.6 μΩcm與錫的12 μΩcm還低,表示Cu3Sn完全接合能減少耗能。在楊式係數上,Cu3Sn值為108.3 GPa比Cu6Sn5值85.56 Gpa與錫值50 Gpa都還高,表示Cu3Sn具有高強度,可以更有效抵抗電遷移的破壞,以及具有較佳的機械性質[14]。從機械性質比較,Cu3Sn比Cu6Sn5與錫更適合當微凸塊的接點材料。

根據介金屬的良好性質,有實驗嘗試利用25微米錫箔與兩片10微米銅箔形成三明治結構迴焊反應形成中間層為Cu3Sn層,並且把Cu3Sn層的厚度控制在10微米以下且沒有孔洞產生[17],使用一般的電鍍銅與錫反應在低於1微米的銲錫層回焊一段時間也可以產生Cu3Sn層,但在Cu3Sn層中發現有微米大小的孔洞產生[18]。但是形成Cu3Sn 微凸塊的溫度太高或時間太久,且用銅與錫箔製作不適用於電子封裝,電子封裝中是使用電鍍銅當作金屬墊層與導線,一般電鍍銅與錫冶金反應形成Cu3Sn會有Kirkendall孔洞產生,進而影響微電子封裝的穩定性[19-22]。因此,H. Y. Hsiao等人[23]研究使用高密度優選方向[111]奈米雙晶銅柱狀晶當金屬墊層,其中厚度為20微米,奈米雙晶銅墊層與Sn3.5Ag先在260 °C迴焊形成接點,然後在150 °C下退火熱儲存形成Cu6Sn5與Cu3Sn的介金屬接點,在冶金反應中沒有發現孔洞產生。在此實驗,我們會使用奈米雙晶銅當作金屬墊層,製作銲錫為純錫的微凸塊,選擇溫度260 °C與340 °C當做迴焊溫度,並且改變銲錫高度迴焊製成Cu3Sn接點,觀測形成Cu3Sn接合的時間與接合層孔洞產生的情形,將錫完全反應完而形成全Cu3Sn介金屬化合物的微凸塊,並且可以控制銲錫高度,使迴焊溫度在260 °C下短時間形成Cu3Sn接點,在Cu3Sn層幾近沒有孔洞生成,而且還保留奈米雙晶銅的柱狀晶。Cu3Sn的材料具抗電遷移,且在機械性質上,Cu3Sn比Cu6Sn5來的好。因此,在奈米雙晶銅墊上使用無孔洞Cu3Sn當接點,在3D IC封裝上具有相當的潛力。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5年09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