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摘要:行政院提出生產力4.0的主要目的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加產業附加價值,以及協助建構新一代在全球市場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生產力4.0希望透過結合智慧設備與機器人、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等技術應用方案實現智慧製造、智慧服務與智慧農業。為推動生產力4.0方案,行政院選擇電子資訊製造業、金屬運具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紡織製造業、零售及物流服務業、領航農業(生技農產業、精緻農產業、精準農產業)等作為領航產業,並透過在各領航產業中建立示範案來加速業界應用擴散。

Abstract: Through Productivity 4.0, the ROC hope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added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competitive products for the global market. Productivity 4.0 targets smart manufacturing, smart services and smart agriculture. It prioritizes employing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for the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such as metals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3C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foods, textiles, pharmaceuticals and health, logistics, and agriculture.

關鍵詞:生產力4.0、智慧製造、網宇實體系統

Keywords: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 Productivity 4.0, Smart Manufacturing

臺灣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與內部議題
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台灣製造業生產毛額占全國整體GDP的29.1%。但是近年來,台灣製造業在發展上已面臨來自於外部國際環境與內部生產要素變化所產生的雙重挑戰。

在國際環境方面,諸多新興國家紛紛以發展製造業做為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策略,使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與消費者行為相互影響,促使製造業客戶需求快速變化;中、日、韓在全球製造領域的競爭逐漸升溫,各國積極透過產業與貨幣政策來提振競爭力;歐美國家製造業回流及中國大陸強調進口替代,促使兩岸貿易出現變化;先進國家在ICT與先進製造技術領域的創新逐漸改變全球產業核心競爭力。這些趨勢對台灣目前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與地位都造成不利影響(如表1)。

在國內方面,產業附加價值率低、產業投資不振、海外生產比重持續增加、實質薪資成長停滯、勞動力供給缺口擴大、中北部工業用地不足、電力與水資源有限、環境保護訴求重要性提高等,都是當前台灣製造業在持續發展上所面臨的關鍵議題(如表2)。

因此如何找出適當的企業營運策略與產業發展政策,有效解決來自於國際與國內的發展挑戰,一直是台灣產業界與政府相關部會急待解答的問題[1]。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6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