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專輯主編前言
作者 王興毅
刊登日期:2016/01/01
機械是製造業的基盤,是深耕工業的基礎。台灣機械產業從1980年代開始正式展開高速成長,從1981年到2010年三十年之間,台灣機械產業產值由新台幣500億元成長了約19倍,其帶來的上、下游產業衍生效益,以及對就業人數的貢獻,十分卓著,倘若沒有國際金融海嘯的發生,機械產業的產值破兆,只是臨門一腳。
依據IEK的統計,2015年第三季機械產業產值為新台幣2,434億元,較2015年第二季衰退4.6%,較2014年同期衰退5.7%。與2015年Q2相比,工具機衰退11.3%,高科技生產設備衰退2.7%,產業機械衰退3.3%,其他機械衰退4.7%,搬運與自動化機械衰退3.4%,機械傳動元件衰退12.1%;建築工程機械成長52.2%、金屬模具成長5.0%。估計2015年第四季機械設備整體產值將達2,355億元新台幣,較第三季衰退3.3%。現階段來看,2015年全年機械產業產值可能約在新台幣9,680億元左右,較2014年衰退0.5%。
若再從附加價值的角度來看,2014年台灣機械產業整體附加價值率約為24.10%,各子產業中,數值最高的是機械傳動元件業,附加價值率為37.48%,其次為高科技生產設備業,附加價值率為35.83%。分析其緣由,乃在於此兩類的技術專屬性高。至於其他的機械子產業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若價值鏈完整、通路穩定、零件能自製與國產化程度高,相對上,也比較可以維持附加價值於不墜。
進一步與國際相較,各國機械設備的附加價值率中,以日、德兩國最高,日本的精密機械高達48.3%,一般機械也有36.6%,德國則為37.7%,美國是34.9%,韓國28.9%,台灣則相對偏低。這點其實也能理解,畢竟日、德、美的專用機比例高,製造服務收入亦高,台灣則以泛用機為主,缺少製造服務的貢獻。再加上資本支出比例的懸殊(日、韓、美、德的資本支出占營業額比重約在5.1~9.6%,台灣則只有2.8%),台廠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本支出非常保守,因此整體附加價值率不如上述競爭國家。
在這些挑戰下,如何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一則可與日、德等國的高階產品力拼,亦能拉開與大陸等國家產品的差距,這是台灣產、研、學界值得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全球製造業轉型與升級的發展趨勢下,各國政府或民間單位均已積極推動相關概念的解決方案,包括德國的「工業4.0 (industry 4.0)」、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AMP)」、南韓「製造業創新3.0計畫」、日本「工業4.1J啟動實驗」、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等,都是期望透過製造方法的創新,有效促進該國製造業的永續經營。特別是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大陸本來就是全球自動化廠商的重要市場,加上政府政策的大力牽成,預期將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台灣自動化廠商必須加快技術創新與系統整合的腳步,才能掌握此龐大商機。
因此,本期機械工業雜誌,我們特別針對這些議題,提供七篇不同產業的分析評估文章,包括:台灣機械設備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生產力4.0方案內容與推動現況、智慧型機器人產業趨勢、工具機發展現況與應用趨勢、雷射在積層製造的應用與商機分析、我國工具機控制器的發展分析、電動車輛動力系統零組件發展趨勢與廠商機會等,期望能提供我們機械工業雜誌的讀者,稍異於純技術研發的觀點,嘗試從市場面、策略面來探討機械工業的新契機。也盼望各位關心機械產業發展前景的讀者們,在新的一年能持續給我們指導,更祝福您 新春愉快、事業蒸蒸日上。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6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元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