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熱力學與最小作用量原理概論
作者 張志振
刊登日期:2018/06/01
摘要:古典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與熱力學(Thermodynamics)皆為機械工程學基礎理論,而工程的基礎在於強固的理論。本文試將論述兩者之間的關聯,此舉或盼能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關於熱力學的較簡明論述,或盼從而獲得一個簡化處理熱力學問題的方法。
Abstract:Classical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are two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wo theorie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n hopes of offering engineers a brief statement or a simplified 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rmodynamics.
關鍵詞:熱力學、最小作用量原理、配分函數
Keywords:Thermodynamics, 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Partition function
前言
熱力學為許多優秀工程師們處理內燃機問題時所逐步建立的科學,熱力學與古典力學的連結除了些許假設外幾乎已無縫接軌[1]. 然而藉由量子論,兩者之間或另可構築一條順暢軌道予以連結,而構築此軌道的基石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
古典力學與最小作用量原理
“物含妙理總堪尋”。當樓頂上的鴿子飛降至鄰近較矮樓頂時,其飛行路徑通常並非直線, 而是近似一條最速滑降線[2],如圖1(a)所示。無獨有偶的,當一顆鋼珠(粒子),自某個位勢頂端滑降,不計摩擦力,其路徑亦非直線,而是一條最小作用量路徑,如圖1(b)所示。
圖1 兩條類似路徑: (a)最速滑降路徑; (b)最小作用量路徑
最小作用量原理就是漢彌爾頓(W. Hamilton, 1805-1865)原理,為求精準起見,茲以數學的語言描述最小作用量路徑,其型式如下[2]:
δ ∫ Ldt = 0 (1)
其中: ∫Ldt定義為作用量;L≣K-V稱為拉氏量,其中K≣m(速度)2/2=m[(dx/dt)2 +(dy/dt)2]/2為粒子動能,m為粒子質量;V≣V(x,y)為粒子所遭遇之位勢;x, y為二維空間直角座標,t為時間;積分上下限為t2及t1,分別為粒子運動的初始時間與終端時間;變分算符δ之作用乃是:當路徑偏離最小作用量路徑,其變分值大於零;當路徑為最小作用量路徑,其變分值等於零。依變分法,上式可轉化為歐勒(L. Euler, 1707-1783)拉格郎治(J. Lagrange, 1736-1813 )方程式[2]:
∂L/∂xi = d[∂L/∂xi’]/dt (2a)
其中i =1,2;位移x1≣x, x2≣y;速度vi=dxi/dt≣xi’,將L=K-V= m[(x’)2 +(y’)2]/2-V(x,y)代入上式而有:
-∂V/∂xi = d[∂K/∂xi’]/dt (2b)
以向量表示如下:
-▽V = m x” (3)
其中▽為梯度算符,粗體x代表x及y方向位移之向量和,x’’≣d2 x/dt2為粒子加速度。因位勢的負梯乃為粒子在位勢中的受力[2],故 F=-▽V於是上式可寫成:
F = m x” (4)
是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由此可見:最小作用量原理乃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之基本原理,至少應為其充份條件。
量子力學與最小作用量原理
就量子力學而言,粒子不全然為質點,同時也是物質波;最小作用量路徑不再是粒子遵循的唯一路徑,而是發現粒子’行蹤’(註1)之機率最大者。此現象可以由單狹縫繞射實驗表明[3]。
如圖2(a)所示,粒子於時間t1由單狹縫粒子源發出,於時間t2在屏幕上形成繞涉圖形,其中最小作用量路徑,在無位勢情況下顯為直線路徑,以l0表示,其出現機率為I0,實驗顯示:粒子偏離古典路徑所造成的繞射強度與偏離程度呈現反相關趨勢;粒子行走某些路徑之機率幾乎為零,造成繞射暗紋(I=0),此為古典力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依照狄拉克(P. Dirac, 1902-1984)的意見[3]:物質波波函數與作用量的對應關係如下
圖2 兩種類似現象: (a)單狹縫繞射; (b)熱傳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8年06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