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摘要
差速器為車輛上關鍵的傳動零組件之一,若無差速器,車輛在轉彎時兩側輪胎轉速相同,會造成打滑與輪胎的磨耗。透過差速器的應用,外側車輪轉彎時轉動的比內側車輪快,車輛可順利過彎。但因開放式差速器的機構限制,遇到摩擦力較低的路面時會發生打滑及動力損失的情況,後續因而有多種進階的差速器產生。本文首先針對限滑式差速器的種類及原理進行簡單介紹,接著深入介紹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構造及影響限滑百分比及扭矩分配比的因素,並以測試平台對Eaton Suretrac™ LSD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進行驗證,測試其扭矩分配比例與限滑能力。
Abstract
Differential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in the drive train system of vehicles. Without the differential, it will cause slipping and wearing of wheels during cornering.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l allows the outer drive wheels to rotate faster than the inner drive wheels during cornering. But there is a side effect of the open differential on low-friction conditions like icy, muddy, and slippery roads which can cause slipping and power loss due to mechanism limitations. Therefore, several kinds of differential are designed to overcome this side effe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s (LSDs), then the mechanism and design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locking percentage and torque bias ratio of the clutch-type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will be discussed. Finally, a test bench will b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torque bias ratio and slip limiting capacity of the Eaton Suretrac clutch-type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前言
車輛透過傳動系統將動力輸出,帶動車輛前進。當汽車轉向時,內、外側輪因為不同的行進軌跡,內側與外側輪必須以不同的轉速過彎,工程師因此發展出了差速器(Differential),透過差速器中的差速小齒輪,讓內外側輪的轉速在轉向時可以不同,減少打滑磨耗的產生。差速器擁有二自由度,此特性讓左右輪可以有不同的轉速,使車輛轉向時輪胎打滑的情況大幅減少,降低能量損失。但當遇到摩擦力較差之路面時,如果其中一輪摩擦力過低而開始打滑,因差速器之機構特性,全部的動力會傳送到那個打滑側的車輪上,使得打滑一側的車輪飛快旋轉,而另一側車輪失去驅動力[1]。
為了解決差速器遇打滑時之問題,性質介於開放式差速器和實軸之間的限滑差速器便被發明出來,德國ZF公司在1935年研發出限滑差速器,此機構利用摩擦元件限制左右輪之轉速差,於打滑時自鎖。
Dana公司在2004年發展了電子式限滑差速器(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 ELSD)[2],有別於機械式限滑差速器於裝設時即決定限滑鎖定之條件,採用可控之離合器能夠即時調整鎖定條件。無論是機械式或電子式限滑差速器,都是將高速輪的扭矩經由差速器內部的機構傳遞至低速輪,以達到限制高速輪轉速的效果。
本文章將主要針對機械式限滑差速器中的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進行深入分析與設計參數探討,並以實驗數據進行對照。
限滑差速器
常見的限滑差速器有三種,分別為:扭矩感應型、轉速感應型以及電控機械型,本節會介紹這幾種限滑差速器的差異特性以及其限滑的原理和效果。
1. 扭矩感應型限滑差速器
扭矩感應型限滑差速器是利用摩擦元件增加差速器的內摩擦係數,其限滑扭矩與輸入扭矩呈正相關。又可分為齒輪式以及多板摩擦式。
齒輪式是由複數個齒輪所組成,僅依靠齒面間或差速器殼間的摩擦力達到限滑效果。其限滑力雖不及上述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但保養和維護難度較低,與開放式差速器相同。
常見的齒輪式限滑差速器包含托森式 (Torsen) 限滑差速器、Helical限滑差速器[、Quaife限滑差速器及Detroit Truetrac限滑差速器。其中Helical限滑差速器是托森式限滑差速器的一種變形。
托森式限滑差速器多使用蝸輪蝸桿搭配以代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中離合器片或錐形齒輪的功能。較常見的托森式限滑差速器的有三種,托森式限滑差速器機構中包含左右兩組蝸輪和蝸桿。當扭矩單方面地自蝸輪蝸輪端傳送到蝸桿端時,機構便能差速鎖止,達到限滑的目的。
Type-A使用了蝸桿蝸輪機構,用有較高的扭矩分配性能,屬於高扭矩分配值(Torque bias)以及限滑比(Locking ratio)的齒輪式限滑差速器。多用於後輪驅動的賽車後軸,可以提升高速轉向以及越野行駛性能。Type-B則是使用了螺旋齒輪,在低扭矩的時候也擁有良好的扭矩分配性能,能夠更為及時地應對路面的變化,前後軸皆適合裝設,又稱為Helical限滑差速器。Type-C採用了行星齒輪機構,達到縮減體積以及輕量化的效果。多作為四輪驅動車輛的中央差速器使用,藉由適當地分配前後軸的扭矩,可以得到更安定的操縱性能。
齒輪式限滑差速器和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相較,由於不是靠兩軸的轉速差來控制扭矩分配,因此反應時間上幾乎沒有延遲。不若黏性耦合式限滑差速器或者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有預壓造成的摩擦力,不會拘束輸出入軸間相對轉速。並且因為不須使用特殊的潤滑油或者黏性流體,對於溫度的安定性也較高[4]。
另一方面,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常稱為機械式限滑差速器。其內部藏有多片離合片與摩擦片,可以提供較大的限滑力。然而由於一般行駛在公路上的自駕車並不需要太大的限滑比,限滑力又來自摩擦片的摩擦力,需要使用特殊的潤滑劑,保養也較為頻繁和繁瑣,如今多用於競技用車以及特殊車輛或者重型車輛上。
依照油門開啟及關閉時對應的凸輪角度,又可將多板摩擦式限滑差速器分為1way、2way及1.5way三類。1way指的是只有加速時具有限滑功能的限滑差速器;2way則是無論加減速都具有同等限滑力的限滑差速器;1.5way則泛指減速時較加速時限滑力弱的所有限滑差速器。
2. 轉速感應型限滑差速器
黏性耦合(Viscous coupling,縮寫為VC)限滑差速器為最常見的轉速感應型限滑差速器之一。黏性耦合式限滑差速器是將差速用齒輪及離合片封入充滿矽基油的容器中,利用差速時矽基油受熱膨脹將離合片以矽基油「黏合」使摩擦,以達到鎖定兩側驅動軸的目的。
雖然構造簡單而常用於適時型四輪驅動車,由於黏性耦合式限滑差速器是藉由矽基油的熱膨脹達成的,溫度的安定性較低。且若一直處於轉速差較大的情況下,可能導致humping,使得金屬離合片間直接摩擦,產生嚴重的磨耗。
回文章內容列表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1年09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元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