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技術專題主編前言|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專輯主編前言

作者 王興毅

刊登日期:2022/01/01

過去幾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封城、停工、管制等事件不斷,使得全球經濟疲弱,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在供需兩端都受到嚴重衝擊,資本投資大幅縮減,嚴重衝擊全球及我國機械設備產值。
去年此時筆者論述需有疫苗大量施打後,工商經濟發展才可能逐漸回復正常,今年雖然許多國家的疫苗施打覆蓋率確實大幅提昇,但面對變種病毒不斷,以及突破傳染,供應端及需求市場端的不確定變數其實仍多。在疫情陰影持續籠罩下,各國製造業供應鏈將仍受到限制,同時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之威脅也依然存在,基於國安考量及各國自身製造業永續發展,主要的工業國家仍會持續推動核心戰略產業、關鍵供應鏈的在地經營、在地製造,台商在全球佈局上,絕不能忽視這些反覆而來的衝擊。
此時我們回顧2021年的機械供應鏈相關國家與主要需求市場,一來隨著疫苗施打,疫情壓力獲得緩解,再者不少國家也強力推動經濟振興政策,確實帶動製造業逐步復甦。截至2021年11月下旬的截稿時間為止,雖然第四季的詳細產銷數據尚未產出,但預估2021全年我國機械設備業的產值約為新台幣一兆一千億,較去年成長約兩成,細節請參閱本期「2021年臺灣機械產業發展狀況與未來趨勢挑戰」一文。
由於我國機械產業長期以出口為主,隨著主要市場的製造業動能恢復,以去年表現最黯淡的工具機產業為例,也在第一季開始由負轉為正成長。今年第三季工具機產值已達新台幣348億元,較2021年第二季增加12%,更較2020年第三季增加45%。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第三季出口金額相較於2020年第三季分別增加32%和45%,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和去年同期相比,皆成長至少五成,第三季總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49%。隨著中國大陸、美國市場需求回升,以及工具機終端應用領域等產業需求都較2020年成長,因此帶動工具機消費增加。預估2021全年工具機產值可成長28%,截然不同於去年的慘澹。這一期我們特別針對美國工具機市場進行剖析,美國製造業規模雖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但在高科技、航空、機械、通信及化學業等中高端製造業乃是世界霸主,在應用市場仍具有極重要的角色。
在疫情期間,由於受到不同程度之管制措施影響,民眾的生活及消費模式產生改變。疫情促使零接觸、遠距等工作型態之發展,再加上5G通訊進入商轉,因而帶動半導體產品需求增加,半導體產業在疫情中逆勢成長,也使得半導體生產設備從2020年至今,需求仍延續成長。半導體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極力重視並推動的政策方向,更是臺灣經濟重要支柱,臺灣具備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在10奈米以下的晶片產能全球占比92%。未來,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要保持全球競爭力,必須強化關鍵技術與設備暨零組件的自主性,並且密切掌握全球智慧製造,以及綠色供應鏈的動態,才可找出臺灣的市場機會與價值,助力我國半導體設備產業永續發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臺灣半導體設備進軍全球之機會與挑戰」一文。
在智慧製造領域佔有重要角色的機器人產業,在自動化潮流下,仍將是重要的關鍵產業之一,尤其亞洲是近年工業機器人裝置量成長的趨動主力,特別是中國大陸市場。歐美、中國大陸在疫情影響淡化、解封後的製造業,將更能體會以工業機器人做為生產的現代化和數位化的核心是發展的契機,工業機器人快速生產、保證生產品質的優點,某種程度已是競爭力的保證之一。
在機器人產品發展趨勢上,視覺、力覺、觸覺等感知技術是提升本體產品技術的重要工具,感知技術與機器人的整合,輔以人工智慧,可完成許多艱鉅的任務。新一代的機器人因為更易於安裝和編程,且歸功於通訊技術的進步,讓機器人得以無縫連結、整合到智慧製造的策略部署中。IFR的看法是傳統生產與數位戰略互相結合,將使機器人推上產業要角的地位;以機器人學習新技巧為觀察,機器人易用性的佈署和新一代資通訊技術的發展習習相關,本期「2022年機器人市場分析與影響機器人發展的新一代資通訊技術」有深入淺出的論述。
工業4.0概念自2011年於德國提出後,迄今剛好十年。在這十年間,雖然國際許多企業在工業4.0發展上有得有失,但已逐漸形成一股穩定的發展方向,並在近年與數位轉型相結合,進一步帶動企業往高效、智慧、彈性、永續發展。近幾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與McKinsey公司合作,評選出69家在工業4.0發展上可作為標竿的燈塔工廠案例,也證明在制定明確方向、採取適當策略與作法後,的確能為企業工廠與供應鏈運作帶來顯著效益,讀者可參考熊治民、陳侑成智慧製造的分析及見解。
全球許多國家已經訂出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部分國家政府也出涵蓋能源、工業、交通、住商部門的節能減碳發展途徑與做法。全球產業及企業正面臨更強烈且具體的減少溫室體排放壓力。歐盟也已制定更明確的時間表來擴大碳稅實施範圍,以加速減少碳排放。在能源生產、使用過程,以及各耗能部門導入智慧技術,有助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實現多種基於循環經濟的節能減碳策略。
這其中,電動載具的發展,也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電動車的發展,更是資本市場與相關產業關注的焦點。汽車的發展朝電動化、聯網化、共享化、自駕化發展已成趨勢,以電動車為基礎核心帶動能源、交通及資通訊等產業發展,看來是時勢所趨,相關產業必須妥為因應。本期精選了幾篇電動車、自動駕駛、車輛零組件的分析文章,請讀者指教。
目前電動車領域的競逐車廠,將包括領導廠商(如Tesla)、傳統車廠(如VW、Toyota) 、科技大廠、新創廠商等幾類,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生產策略模式,對臺灣有意打入其供應鏈的業者而言,必須要能從補足關鍵產品缺口、承接局部製造代工、開發智慧化系統產品、協助整車系統平台、提供車內外充電解決方案等作法切入,且對上述四類不同車廠,也會有不同的切入策略,期待國內業者能逐步成為這幾類車廠的核心供應鏈夥伴,提升我們在車輛領域的全球角色。
除了上述的機械、車輛領域之外,本期專輯很榮幸邀請到機械公會的許文通秘書長,提供全球塑、橡膠機械產業發展的觀察與剖析一文,深入地針對幾個重要進出口國家,像德、日、義、中、美、台等的進出口狀況,提供詳盡數據與精闢的分析,在此表達謝意。塑、橡膠機械的應用範疇廣泛,以汽車產業應用占比最高,其他像3C、包裝及醫療也是重要市場。在環保、循環經濟意識帶動下,回收設備、再生及可分解之塑料等項目已成為主流趨勢,秘書長呼籲業界應重視與及早因應。
面對未來,全球化與區域生產將會平衡並存,全球經濟活動逐漸進入正軌之後疫時期,臺灣機械產業需要持續關注疫情所引發環境、市場之變化,所帶來之新趨勢:包括遠距、零接觸後疫情常態趨勢、環保永續綠色趨勢、供應鏈維穩自主趨勢,以及面對新趨勢帶來之新挑戰。我們也先預祝各位讀者在新的一年開始,有著滿滿的信心、體力與健康來繼續打拼。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2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