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產業脈動|智慧電動運具產業自主與政策推動現況

作者 余威論張念慈黃天助

刊登日期:2024/07/01

前言
1886年Karl Friedrich Benz取得世界上第一款內燃機車輛(Benz Patent-Motorwagen)的專利,而Henry Ford於1908年發展量產標準化的Ford Model T,乃至Elon Musk創立現行全球年銷量達180萬輛(2023年)的Tesla電動車,超過1世紀車輛工程的演進,集結綜合型科學與產業發展大成,透過機械與機電工程、材化與綠能工程、工業設計與人因工程,加上整廠供應鏈管理及市場行銷等,多面向整合了理工、社會科學的研發和產業鏈結,並透過國際間因地制宜的能環法規調和及車安要求的與時俱進,近10年來迎接了極為快速的智慧化與電動化發展,同時,電子電機與資通訊領域應用的加入,併同各國政府所倡議的各項環境保護行動與移動源碳排淨零規劃,已翻轉運具電動化成為道路運輸產業的顯學。

我國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推動策略
因氣候變遷影響,現正掀起產業淨零浪潮,如:歐洲規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應減碳趨勢,112年10月1日起為過渡期開始試行,僅要求進口商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尚不需繳納費用,惟自115年1月1日起,針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氫氣等開始施行付費機制,故國際企業開始持續關切供應鏈廠商相關減碳作為;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1年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規劃十二項關鍵戰略,希由「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項轉型推動策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願景,而其中第7項「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則為運具帶動生活及產業轉型的重要路徑之一。
依據交通部運輸轉型的策略,主要以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人本綠運輸與私人汽機車管理,另輔以公共運輸導向的土地使用及綠色運輸生活型態推廣。

其中,如表1所揭各公路運具電動化之里程碑目標,為考量國內產業發展及社會環境面向,透過大眾公共運輸與政府機關先行規劃,並提供綠色運輸示範策略,強化潔淨公路移動的生活推廣,將優先推動 2030年市區公車與公務用車全面電動化目標;另就民眾私人運具而言,藉由各項新購、汰購等補助措施,並隨著電動載具製造成本與市占率的消長,進行滾動式檢討修正,依民眾生活使用自由意志與電能補充環境建構友善著手,以鼓勵私人電動運具推廣方式而為之,同時參考整車國產化發展歷程,訂定2040市售小客車及機車電動化目標,以逐年實現公路移動運具整體的「碳排淨平衡」。

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產業發展
有關公務機關政策擬定於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的部分,主要藉由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環境配套以及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等三面向進行推動。

依行政院發布我國2050淨零路徑「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工作圈,其所規劃運具電氣化推動目標,將致力達成「2030年國內新售電動車市占率達30 %」,降低國內運輸工具碳排放量,以「供需優先、促進投資、創造產值、帶動就業」為推動主軸;另交通部提出「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分期推動規劃」,該規劃分為先導期(109年-111年)、推廣期(112年-115年)與普及期(116年-119年),透過國內產業及產發署產創平台支持,進行關鍵零組件次系統自主開發,並且配合整車廠技術合作,現階段已有許多關鍵零組件的廠商陸續完成開發量產階段,同時部分業者則藉由產品國際曝光機會,以展示國內研發能量,進而拓展國際出海口。

而為加速國內汽機車產業朝綠色低碳轉型,維持產業競爭力,我國中小企業因應國際減碳規範及國際品牌供應鏈要求,透過政府輔導計畫,協助帶動汽機車產業供應鏈體系「以大帶小」,由整車/品牌廠引領所屬協力廠商,共同建構綠色供應鏈,從節能減碳走向淨零碳排推動,同時針對以汽機車零組件外銷導向之業者,更以強化低碳技術導入應用及碳管理能力,藉此提升企業ESG (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永續發展能量,符合國際客戶淨零碳排要求,躍升國際綠色供應鏈的重要夥伴。

政府科技專案與產業補助資源
因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以「運具電動化」暨「製程低碳化」,協助產業製造減碳淨零轉型,以提升國際輸出競爭力,並擴大市場規模以帶動我國內需市場及產業發展並行的成效。因此扶植本土化電動車產業技術,並透過利基型關鍵次系統創造就業或引領國際市場發展機會,除國內基礎環境設施及相關法規、稅費配套措施外,同時透過電動運具產業技術與人員本職的提升轉型,以發展在地化電動運具及關鍵次系統供應鏈的發展。

經濟部產發署與技術司協同權責分工,除個別透過技術法人科技專案的研發能量與科技服務外,另共同推動整車在地化自主生產外,同時電動車關鍵零組件研發資源挹注,以陸續實現各類運輸載具電動化發展目標(如:電動巴士、電動機車、電動計程車或公務乘用車等),逐步帶動國內產業整體發展如表2~5。 

其中透過加速智慧電動載具發展為目標,藉由法人技術移轉或驗證能量,進一步協助國內具發展潛力關鍵次系統業者完成轉型升級,同時建立研發設計與量產品質兼具的產業鏈,以藉由經濟部所盤點的各項智慧電動載具零組件項目如表6與時俱進發展。
同時,透過多元化跨單位的組織(如:工研院智慧綠能載具推動策略辦公室(IGV)如表7)或產業聯盟(如:臺灣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產業技術推動聯盟或電動車產業聯盟(TEVIA)),進一步群聚各工程科學領域或同質產業專家,以務實推動跨域整合發展如圖1,同時促成國際鏈結、技術創新及驗證能量,共同開拓國內外電動運具產業市場與機會,實現智慧電動運具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目標。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4年07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