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後ECFA時代的台灣工具機發展策略

作者 劉仁傑

刊登日期:

摘要:金屬雙極板具有低成本與高機械強度的特性,但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金屬雙極板因為操作在溫度較高的硫酸環境中,所以金屬板會遇到腐蝕的問題。透過雷射披覆碳膜於金屬雙極板上可提供抗腐蝕之保護。

Abstract: Metal bipolar plates have low cost and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properties. Because the PEMFC works at a high temperature and sulfuric acid environment, the metal plate encounters corrosion issues. The metal plates can be protected from corrosion by laser carbon film cladding.

關鍵詞:工具機產業、產品結構、磨合共創、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Keywords:Machine tool industry, Product architecture, Intensively interactive co-innovation,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前言
工具機產業是極少數沒有依賴國外技術,結合台灣產業特質,發展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產業。跨入21世紀,面臨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工具機產業壯大的衝擊,2007-2008年間,工具機產業卻能同時締造產銷高峰,繳出極其亮麗的成績單;最近兩年的金融風暴,工具機不僅是恢復得最快的產業之一,也被認為是ECFA的重要受惠產業。

後ECFA的區域經濟整合下我國工具機產業發展策略,已經成為產官學各界積極關心的話題。本文檢視過去20年台灣工具機崛起過程所顯現的優勢與挑戰,探討面對中國大陸工具機快速發展,台灣工具機產業的3大發展策略。

國際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優勢
台灣工具機在1960年代開始外銷香港和東南亞,在國際上嶄露頭角。70年代末期起,外銷美國呈現快速成長,1987年與日本並列為VRA對象,受到國際矚目。90年代以降,中國大陸市場的強勁需求,成為支持台灣工具機產業成長的最重要動力。

早期台灣工具機產業也興起於高度整合,每家均自己加工零件和組裝單體,甚至擁有鑄造部門。隨著產業的增加,外包日漸普遍,台灣工具機開始在國際市場展露頭角。結合產業群聚的協力網絡,已成為從產業組織觀點釐清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有力論證。作者的研究顯示,結合產品技術特質和網絡連結動態的分析,相當程度反映了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本質:專業分工、創業精神和靈活調適。(劉仁傑,1999)

相較於日本與德國等先進工具機製造國,台灣的工具機產品在高附加價值與可靠度上,仍有相當距離。儘管如此,台灣的全球工具機定位,仍然繼續提升,連年確保全球工具機第四大輸出國的地位。在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不僅長期與日本與德國並列為三大工具機進口來源國,同時也是在中國大陸擁有最多生產據點、提供最多當地國產工具機的外資。

檢視近20年台灣工具機的成功發展,持續克服各種挑戰所顯現的優勢,可以歸納為兩點。

第一,產品結構的模組化與系列化。中台灣的工具機產業群聚知名全球。在成熟的協力網絡基礎上,致力於產品模組化與系列化,使台灣工具機的性能價格比極具國際競爭優勢。這個優勢在2000年以後,也反映到台灣工具機企業的中國大陸製造據點設立,特別是規模經濟效果的積極追求。(劉仁傑,2005)

第二,透過製造體系變革致力於產業升級。工具機使用者非常多樣,聚焦於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升級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間。泛用同質機種的外移,直接迫使工具機企業全面尋求升級。2000年代初期自行車A-Team的產業升級經驗,正促成了工具機產業協力網絡的精進(劉仁傑,2008a),繼續支持著台灣工具機產業的國際性擴張。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1年03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1篇150

NT$150
訂閱送出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