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為善不欲人知,為善極欲人知,知與不知一點也不影響澤披眾生的目的。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即有貧困富貴之分,社會也無形中形成不同的生活階層,到目前為止似乎現存體制對此均是無解,只能以儘量拉近其中的距離來努力,有效嗎?看起來也只能儘量了。
人類的社會競爭是為了生存,但那只是手段,互助才是根本。強者協助弱者,有錢人捐助貧困者,雖不是硬性規定的義務,但多少也算是社會潛在共識,當然社會亦將之視為一種美德,給予很高的評價。社會確實需要有人行善,尤其是急難救助,而且這些行善常常是在制度外的行使,也因此彌補了許多制度上的不足。
善本身是沒有特定形式的,捐錢的善,救人是善,關懷也是善,凡而種種關心他人,協助他人者皆可日:「善」,誠如愛心菜販-陳樹菊女士所言「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對於艱困的人,善心是以何種形式站在他的面前似乎不是那麼重要,能協助其渡過當前或長遠的困境才是他最需要的,因此不管是敲鑼打鼓或是默默付出,能達到目的才能行善,否則豈不空談。
以善引善,拋磚引玉。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念,而這個善念往往因為生活及環境,或隱藏或暫時矇閉。那麼要喚醒世人的善念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以善行告訴大家,你我皆同皆可行善,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過去當國家社會需要急難求助、關懷送暖時,往往以邀請藝人義演、社會賢達參與等方式協助捐助的推動即為如此,當善心及熱忱得到鼓勵,所得到回饋往往也出乎意料之外。以佛家來說,世人皆菩薩,善的念頭產生時就是菩薩相,上帝也不知會藉誰之手來行神蹟,對受惠者來說,施惠的人都是菩薩都是神。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1年03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