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當期雜誌
編者的話|標準與模型
作者 陽毅平
刊登日期:2015/12/01
理複雜系統」(managing complex system)。如何管理複雜的系統,需要遵行共同的「標準」,更需要依據共同的「模型」,這就是工業4.0數位化的重點工作[2]。
未來的產品會越來越複雜,其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1)產品功能增加、(2)客製化需求多樣、(3)機動運送需求增加、(4)跨領域技術與組織整合性增加、以及(5)公司間快速合作方式的需求增加。因應複雜的系統管理,有兩個基本模型需要建立:規劃模型(planning model)與解釋模型(explanatory model)。規劃模型是將現有系統作價值創造,需要工程師的專業知識,使工業4.0複雜的數位化產品系統,由虛擬製程模擬成為實際生產流程,例如,有A、B、C三家公司,各有不同的生產設備(a、b、c)與製程(I、II),經由規劃模型模擬,發現生產流程以BaII-AcI-CbII可以達到最低成本。解釋模型是描述現有系統能發揮多大的功能,例如,解釋模型可以模擬計算出一個工廠的能量消耗。不論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或在產品製造階段,模型的功能就是預先模擬流程、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建立最佳產品製造與行銷流程。
管理複雜系統有許多挑戰。首先,建模和模擬應由專家執行,中小企業通常沒有人力與經費去做這件事。全方位的建模需要同時考慮產品和製造系統,也要同時做到「模組化設計」及「跨領域整合」,例如,製造工程、自動化工程、與資訊工程的整合。最後,建模需要有效率的軟體工具,這些軟體工具需要用最佳的方式,將製造流程中各地現有的機具設備、製造方法、人員管理,整合成新的產品開發流程。德國工業4.0的推動小組,建議應該進行以下工作:
- 建模調查:整理出最關鍵的建模需求,以「實際應用」為首要建模目標,避免無用的建模項目。
- 經驗分享:特別是在中小企業間分享如何克服建模障礙、數據如何流通、社群專家顧問服務等。
- 標準平台:建立模組化數位虛擬平台,依產品類型,規劃出最佳化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架構[3],這個架構包含產品製造的「時間」流程、「空間」佈局、以及工具材料等「物質」分類管理的模型。不但可以做為訓練工具,也可邀請使用者互相分享成功的應用經驗。
看起來要管理一個複雜的生產系統非常不容易,模組化的模型建立是一個關鍵性的步驟,如何在複雜的流程中井然有序,需要對整個產品開發、設計、製造、行銷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目標。這使我想到我們生存的世界,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各式各樣的物種,既多元又多樣;造物者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就把光暗分開了,稱光為晝,稱暗為夜,就有晚上,有早晨,於是「時間」的標準模型就出來了;造物者又說:諸水中間要有空氣,就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於是「空間」的標準模型就出來了;接著,造物者創造出複雜的植物與動物,以「各從其類」的方式,作有秩序的「物質」管理。當時間、空間與物質的標準與模型都建立好了,上帝依照他們自己的形像造人,這又是一個「標準模型」,人就可以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了。同樣的,在工業4.0複雜的數位化產品系統中,為了要管理複雜的生產時間、製造空間、以及工具材料等物質之間的動態流程,標準與模型的建立,的確是一項既緊急又重要的關鍵行動。
參考資料
[1]陽毅平,“標準化與自然律”,機械工業雜誌,392期,第1-2頁,104年11月。
[2]H. Kagermann, W. Wahlster, and J. Helbi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 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3]陽毅平,“第四次工業革命-Industrie 4.0”,機械工業雜誌,389期,第1-2頁,104年8月。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5年12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元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