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當期雜誌
領袖觀點|| 領袖觀點 | 科技新創的非線性曲線
作者 胡竹生
刊登日期:2017/02/01
前言
這篇文章旨在分享我對使用科技產生新創事業的一點淺見。科技研發的產出有不同的面向,可以用技術轉移方式,協助某存在的產業提升競爭力,也可以提供政府增加整體社會福祉等等。然新創事業是其中一個價值極高的產出,不只是增加就業,所帶動的投資,以及創造的新產業價值,可能對既有的社會財富,注入新的活水,帶動更多周邊效益。本文標題的非線性,指的是在發展的技術進程速度有快有慢,隨時間其差異不是等量的。我把它簡單分為探索期,衝刺期以及展業期,如下圖所示。
三個階段
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借用前人詞句總結的治學三境界,個人覺得也可以是新創事業三階段歷程的寫照。
這一個階段的前提是以新創為目標,不包含單純的科學研究,或是對技術創新的好奇。在業界可能是幾位志同道合者,利用業餘的時間研究探索新產品的可行性。在學校或是研究機構(如工研院),則是在技術導向的研究計畫中,去挖掘可能的產品方向。前者的優勢是業界經驗多,新產品的方向與產業需求通常很吻合,但劣勢是研究資源(包含時間)通常不足。而後者剛好相反,研究資源充足,但是真正符合產業需求的產品方向通常不清楚。也就是這兩者摸索的內容不盡相同。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很難確定,而且也不容易預料技術的進展。研究資源充足者,通常要去應付資源提供者的管控要求,同時在資源的大傘下,容易產生惰性。而資源不足者,團隊很可能被其他機會吸引而瓦解。總體來說,學校與研究單位是比較容易到達圖一的(A)點,但是問題出在第二階段,下文再述。
這個階段所投入的資金(私人或是政府經費),我稱之為人才基金,因為不確定性太高,資金投入唯一能確定的產出是創業人才的培養。即便如此,若不投入則沒有下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資源投入時如果管控過度,這個探索期的時間將拉長,也就是可能產出了論文,專利,或是科技展示,但是難以產出新創團隊。
要找到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技術,確定其獨有性以及可實現性,談何容易。因此對照王國維的第一階段,那種孤獨的感覺來自我為眾人所不為之事,而望盡天涯路則道出這個階段裡,那種深入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功夫。
圖一中(A)點的出現代表機不可失,團隊此時要決定是否創立新公司,同時需要產出一個business plan去募集資金。這個階段從技術研發與產品化的角度,已經擺脫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最好的策略是把這段時間盡量縮短,快速地達到圖一的(B)點。這所需要的衝勁,除了創業的熱情,就是來自資金的壓力。通常在(A)點所募到的資金屬於天使資金,因為投資風險仍然很高,資金規模都不大(相對於產品化的難度)。
要踏出創業的這一步,意味著要放棄原來穩定的工作。對於學校或是研究單位,這通常很不容易。比較麻煩的是,團隊可能認為可以繼續利用原來的資源,進行產品化的研發。但是因為仍在原機構,除了步調緩慢外,也無法確實去市場上歷練技術,獲取實戰經驗。這裡的危機是商機不等人,小心謹慎的結果是讓他人捷足先登。另外,有些研發人員的認知是到達了(A)點就代表有新創機會,而且覺得開公司是別人的事,這種想法大部分都不會成就任何新創事業。
到達(B)點並不代表公司必須要有獲利,而是能把產品交到客戶手中,獲得客戶的認可,同時由市場價格與交易來證明公司的潛在獲利規模。因此衝刺期的縮短,團隊價值除以時間的比例就越高。團隊的領導者如果確實把握這個原則,就很容易凝聚向心力。從(A)點到(B)點的期間,很可能會需要新的資金挹注,此時風險投資基金就可能進場,隨著團隊的價值提升,風險降低,資金的報酬就隨之遞減。
王國維的第二階段的對照再恰當不過了,快速衝刺的過程,辛勞是免不了的,但是不悔很重要,代表團隊那種義無反顧的氣勢。
- 展業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B)點開始新創事業就以獲利與市場佔有率為目標。就三個階段而言,這個階段其實處處暗藏凶險。首先是一定會有競爭對手(有魚的池塘一定會吸引釣竿),需面對的競爭的手段除了技術領先或是差異外,就是降低售價,人脈,挖角,或是商業利益交換等。同時內部則需要建立合理的公司制度,穩固團隊向心力以及擴大人力規模,而且需要與股東保持良好關係,尤其是遭受營運挫折時,必須能穩固住股東的信心。這些都考驗創業團隊與其領導人的管理與營運能力。如果此時對技術過度執著,忽略了管理與營運,則很難達到(C)點的境界。
相較於衝刺期的技術,這個階段的技術進展是比較慢的。這個邏輯是如果還需要密集的技術研發,代表仍在衝刺期,因為仍然無法證明一個核心技術可以複製並獲利。因此其所需要的技術研發,應集中在產品差異化與市場擴展,以及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去運轉出穩定的獲利等。這些所面臨的問題複雜度通常都遠高於單純的技術研發,所以說新創事業,技術只占成功因素的10~20%,道理大概就在這裡。
新創事業要到達(C)點標準是很不容易的,到了這個階段,過程中一定歷經很多嘗試,犯錯,以及修正,包含團隊成員可能產生變化,真正的市場與當初想的不一樣等等。王國維的第三個境界,或許是經過了這些風浪,當去檢視成功的要素,可能就是藏在過程中被忽略的細節裡。
結語
本文對科技新創的三個階段觀察,總結的重點就是第一階段像是空間中一堆粒子在衝撞,會怎麼結合,產生甚麼形狀很難預料。因此研發經費要在此一階段就訂定嚴謹的新創事業KPI,是很沒有效果的,反而是阻擋粒子間衝撞的頻率。而第二階段的重點就是要快,快速地讓結合的粒子形成穩固的量體,這個時候如果還是因循研發計畫的步調,那麼只會讓好不容易找到的技術商機與競爭優勢消失。在第三階段,如果獲利與市場擴張不是主要的活動,那麼就代表其實技術的新創強度不夠,換句話說,把量體擴大,通常仰賴的是商業模式以及營運能力,技術原創團隊如果不擅長於此,最好能找到擅長的合作夥伴共同努力,甚至需要退居幕後。
最後,一般常說新創需跨越所謂的死亡之谷,其實在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而且也可能不只一個。原創技術團隊的心態很重要,尤其是在政府支持的研發計畫中,如果沒有抱持新創的態度與決心,很容易無疾而終,或是思慮不周勉強新創,是很難有成功的可能性。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7年02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