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研究與發展
- 技術諮詢
技術諮詢
汽車製造業產業
2017/08/01
Source: Modern Machine Shop
來源: MA 工具機與零組件雜誌 2017.06 NO.91
汽車代工生產商(OEM)與其供應商現正投資企業改造及設施改善,以提昇生產力和效率。著名的OEM投資計劃包括密西根州利沃尼亞變速器廠14億美元、俄亥俄州雅芳湖裝配廠2億美元、密西根州特倫頓引擎廠7千5百萬美元、10億美元用於改裝俄亥俄州和密西根州的工廠、以及密西根州Flat Rock裝配廠7億美元等等。由加德納企業情報(Garder Business Intelligence)(這是加德納企業媒體 Gardner Business Media 的研究部門,也是Modern Machine Shop 雜誌的出版商)所做的「2017年金屬加工資本支出調查」顯示,支援汽車工業的設施廠商表示:今年他們預計在工具機上支出8.04億美元 (不包含此產業的接單生產工廠)。事實上,汽車工業代表了今單單以汽車設施總體支出來看,預計3.7億美元將用於綜合加工機;4千8百萬美元用在車削加工機;1.03億美元用於研磨設備。該調查顯示:汽車工業支出將比航太工業的支出高出60%,而且是醫療工業的四倍以上。頂尖終端
市場表(Top End Markets)(下圖)顯示了預期的支出數字。參考這些強勢工業力度背後的因素,可看出美國整體製造業和汽車業供應商未來的走向。
強度能維持多久?
汽車工業目前鼎盛,主要是因為汽車製造商生產大量的汽車。汽車及卡車的生產現正處於歷史高峰,創下的銷售紀錄為2015年近1,750萬輛,2016年約為1,755萬輛。預期北美車輛生產的需求在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將高達1千8百萬輛。
歷史上,汽車製造商鮮少具有足夠敏銳度,在不會造成供應鏈中斷的前提下,應買家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以總體經濟而言,這些中斷對經濟學家來說可能是小小漣漪,但卻是失去大筆合約供應商的海嘯。另一個影響汽車業的問題是汽車設計和生產的深度變化。電動車、輕量化結構及無人駕駛似乎註定會改變我們駕駛的產品與方式。另一種影響車輛及製造工序風格,且很可能具有深遠影響的科技,就是積層製造(3D列印)。對燃油效率的要求可能趨緩,因而帶給汽車製造商更多空間追求長期設計和生產的轉變,同時可維持目前汽車業更長久的收益。市場上猜測和預測比比皆是,但可預期的,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確定充滿了變數"。無論汽車業走向為何,都需要大量投資資本設備。
幾年前,接單生產工廠和合約製造商學會保持客戶群多元化,避免過度依賴某個產業部門。這個建議特別適用於汽車工業。許多工廠嚴格規定,跟一個產業或客戶的業務量不能超過25%。雖然參與強勢汽車市場的機會不容忽視,但謹慎地的做法還是明智的。
汽車業的積層製造(3D列印)
有幾個積層製造流程的發展值得注意,因為這是汽車製造業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其一是製造跟整台機具一樣大、甚或更大零件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在原型機的研發、評估是否輕量化設計等等項目上具重要價值,實際的生產應用則包括:以更實惠、更有效的方式為低排氣量或客製化的車輛製造零件,例如客製化的擾流板。加速工具和夾治具的產品,在汽車生產環境中也至為重要。
可以加速零件製造跟加大零件體積的能力對汽車公司而言將會是一個轉捩點。噴射機引擎製造商也亟欲跟上這門新科技的潮流,各式各樣透過積層製造的零組件,現在應用於最新一代的噴射機引擎中。積層製造設備開發商嗅到這個產業的商機。雖然我們還要等幾年才會有重大突破,但是此領域絕對值得密切關注。
汽車業作為頂尖工業
很清楚地,汽車工業代表各種規模的工廠,而且員工編制100名以下的工廠也大量使用工具機。上面的工廠大小圖表(含汽車業與所有其他產業)顯示不同規模公司對工具機的支出情形。圖表內的數字顯示了規模較小的工廠其工具機支出大致是員工編制100名或100名以上公司的四分之三。
根據我們最新的頂尖工廠標竿調查,發現一些關於汽車工業服務的有趣事實,此項調查的目標在確認領先工廠具體的實務或策略。大約94%參與本年度調查的公司是合約製造商或接單生產工廠。從這些參與公司(將近350個工廠)的個別資料中可看出,三分之一的公司參與了汽車工業的某一項或某些服務,顯示汽車工業的許多工作是由中小型企業執行的。
也許更顯著的發現,是被歸類為頂尖工廠的公司,參與汽車工業的程度比其他參與調查的工廠來的低。2016年,在頂尖工廠集團中,約只有26%的工廠認定汽車工業為其「主要服務的產業」,但其他工廠的比例卻是接近35%。頂尖工廠也往往涉足航太業較深(比例是44%),相較之下,其他工廠參與航太業的比例則只有略高於35%。這代表航太業吸引要求更高水準的科技能力、和與之相輔相成的敏銳管理技能。這並不是說汽車工業較不需要科技或管理實力,或面臨的挑戰較不嚴苛。事實是,汽車工業確實對大量、較簡易零件有巨大需求,與許多接單生產工廠的生產類型較契合。
每個產業都在尋找努力追求頂尖表現的供應商,期許這些廠商採用最佳實務、大膽投資科技並培育能力精進的員工。讓擁有科技能力的頂尖工廠更充分地參與汽車製造業是必須實現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