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專家觀點

全球缺工時代 企業掀起自動化浪潮 2023/05/05

工研院開發臺灣首創的「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
工研院開發臺灣首創的「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能藉由辨識率100%的視覺進料辨識技術,使工廠免停線,就能立即辨識新工件與模擬研磨路徑,達到少量多樣、快速換線的彈性生產。

面對疫情下的「零接觸」服務和日益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全球企業重新考慮導入數位科技增強企業體質,自動化和無人化已成為許多企業加速實施的方向。如近期隨疫情解封,歐美各大航空公司因應客運量回升及補足人力,全力在行李管理上投入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提升自動化,即是疫後企業缺工迫於轉型的案例之一。

臺灣目前有超過九萬家運營中的工廠,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在轉型上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許多傳統產業仍在利用人力進行搬運、點檢、量測、記錄等勞力工作。觀察國內部分汽車零組件廠商已經導入智慧製造,首要考慮因素是提高品質、確保良率、減少人為失誤,讓生產作業更精確和有效率,甚至為了打入國際供應鏈符合國際標準,才是背後主要的原因。

智慧工廠是以人為依歸、具人性化的智慧自動化工廠,利用數據資料流讓員工的作業有所依循,不再依靠人工處理報表,取而代之是類似駕駛艙式的數據儀錶板,作為管理層判斷的依據,協助管理者進行判斷與決策。此時,「人」在工廠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是由電腦提供最佳化建議,讓作業員升格為決策控制者和流程管理者,整合機台搭配感應器,當有狀況發生時則由人員介入解決問題,降低機台停機,保持機台的生產效率。

工業型機器人的導入,早已是工廠自動化用以節省人力並提升效率的方法。工研院研發的智慧機器人具備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使機器人如同人一般,具備視覺、力覺、觸覺等感測方式,並整合AI運算,使機器人可自主性感測環境狀態,並依照需求做出適當的決策,讓現場作業員易於操作,進而升級成為機器人操作工程師。另外,機械人智能化發展還包括讓機器人學習老師傅的工藝,實現加工數位化製造的目標,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因應「零接觸」意識興起,服務型機器人正快速成長,未來甚至有機會超過工業型機器人的數量。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專業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成長了37%,創下155億美元的新紀錄,銷售量最高的機器人有五大類,分別是物流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專業清潔機器人及農用機器人。其中,噴灑消毒液及用紫外線消滅病毒的專業清潔機器人數量,較前年成長31%,正是因應新冠疫情下衍生各種場景的需求而生。

因應疫情,以國內專業清潔機器人研發為例,工研院開發「自主移動防疫清潔機器人」進行大範圍場域的自動化無人清潔,可客制化清潔排程之外,裝載空間視覺感測、3D深度感測及光學雷達,能做到線上即時同步建構地圖、自主定位及自動避障等功能,目前已導入國內大型車站,透過機器人協作將有效建立環境清潔的防護網,代替防疫時期額外工作人力並降低感染風險,能更有效防堵疫情擴散。

機器人結合AI人工智慧,透過電腦完成資訊決策,可以服膺場域的需求設計結構、動作,甚至做到人類無法做到的動作或工作,未來藉由虛實整合,能為人類帶來更多的應用及部分人力的取代,對於迫切面臨轉型升級的台灣企業來說,更是跨入嶄新智慧製造時代的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https://view.ctee.com.tw/technology/4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