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脈動
-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器官晶片 2017/04/01
圖片: 3D生物列印仿生組織 [1]
在好萊塢特效道具店中,你可能不會在實驗室找到人的活體器官,因為器官在體外存活的技術非常困難,可移植的器官能在實驗室使用,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許多生物研究與藥物測試,也只能在器官仍有功能的時候執行。然而,有一項新技術可能填補這塊需求:在微晶片上,長出具部分功能的人體器官[2]。
2010年,哈佛大學威斯學院(Wyss Institute)首次發表了肺晶片(lung-on-a-chip),並很快組成一個產官學研究團隊,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在內。許多團隊也陸續發表肺、肝、腎、心、骨髓、眼角膜的微模型,這些器官晶片的大小大約和一個USB記憶體差不多,由撓性半透明的聚合物做成,裏面有微米半徑大的微流管(microfluidic tubes),連結人體器官細胞,和電腦晶片以複雜的型態工作結合;當營養素、血液、測試藥物打入這些微流管中,這些細胞就能複製一些活器官的關鍵功能。
在晶片區塊中,可以模擬器官組織的特別結構,例如當空氣進入仿肺囊的管道中,就能模擬人的呼吸。同時,帶菌的血液就打入微流管中,科學家就能觀察正常細胞如何對菌種感染反應,這樣的實驗當然就不會危害人體,而且可以觀察到從未見過的生物機制與生理行為。器官晶片也可以幫助製藥公司加速研製新藥,這些器官晶片可以仿真人體器官,使藥物測試更準確真實。去年,某研究團隊就針對糖尿病藥物,用器官晶片觀察內分泌細胞如何因藥物分泌荷爾蒙,以及進入到血液中的效果。
台灣大學范士岡教授最近接受Nature雜誌中之NEWS & VIEWS專文報導,以電濕潤(electrowetting)等方式操控一顆顆小水滴,當小水滴更換為含細胞之水膠生物材料時,多細胞與多水膠可排列成高複雜度之仿生組織,提供了新的3D生物列印技術,形成之仿生組織可應用於器官晶片、細胞驅動之軟性機器人等研究,未來此技術可組成高度精密之水膠3D結構,而強化水膠在組織工程、醫療植入、細胞培養、藥物釋放等方向上的應用,此平板之水膠結構亦可經由堆疊、捲曲而形成更複雜之3D組織。
器官晶片雖然可以仿效部份器官功能,人體創造的奧妙,仍然是科學家發掘不盡的寶藏,難怪詩人感嘆: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參考資料
[1] 台灣大學范士岡教授提供。
[2]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6/06/top-10-emerging-technologie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