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專家觀點

厚植基礎實力 贏向智慧製造 2019/05/28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上盒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上盒

智慧製造是一個持續性的議題,就像製造業不斷的精進一樣。然而近年來以德國工業4.0為開端的智慧製造倡議,更進一步希望大量導入資通訊領域的科技。大部分的報導都強調其必要性,以及可能造成的衝擊,其中不乏具有置入性色彩的行銷內容。中小型製造業面對這許多資訊,不是很容易決定要如何投資,但是如果趨於保守或觀望,又恐怕沒有跟上這一波潮流,無法保持競爭力。

要達到智慧製造的境界,要先有一定程度的自動化,而要導入自動化,首先必須對製造流程進行合理化。合理化就是調整製造流程使其能夠有效施行自動化,避免疊床架屋,或是造成自動化難度太高而容易失敗。

這裡有一個關鍵是製造現場人員的再教育,包含工作型態,以及對於其工作效益評估的改變等。雖然有許多報導關於「無人工廠」,但是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達成,且需要龐大資源。因此循序漸進很重要,同時若以照顧員工的角度,應該是如何能使其單位時間的產值提升,避免職業傷害或是出錯等,而不是單純用自動化去取代人力。

為何自動化很重要,因為這一波智慧製造的趨勢強調是以數據做決策,這關係著數據的有效性,以及分析後的決策品質。如果沒有自動化的基礎,這個過程會包含很多人為因素,同時決策後的施行有不確定性。所以如果再採取閉迴路的控制策略,就很可能因為過程中的誤差,導致效能提升有限或是造成新的障礙。

這些說來容易,但是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都是不簡單的過程,尤其如果牽涉設備機台的改裝,或是須引進機器人等。

因此有一個方向是我們是否可以進行「彎道超車」,直接走向智慧化而無須經歷自動化,這不是一個完全不能進行的手段。

舉例來說,經濟部近年來推廣的智慧機上盒(Smart Machine Box),就是在現有機台上安裝感測器,經過網路而收集分析。首先,這對於稼動率的即時反應就很有效,同時經過分析可以了解更多機台的健康狀況。可是進一步的想,要確實知道機台的健康狀況,必須同步記錄機台到底在執行什麼工作,如果機台的命令是由現場人員輸入,就很難再深入去運用這個數據。

這其實就是未導入自動化技術如工作間控制(Shop Floor Control)或是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或是導入不夠徹底。另一個解決方式是同時去拿取機台命令,有些智慧機上盒開始引進這些功能。但是這有困難度,因為機台若很老舊,根本無法抓取其運作參數,或是機台控制器廠商因營業祕密而不開放,或是只有部分開放。

我們用上述的例子,可以一窺導入智慧製造前所需要建立的基礎功,就是廠商能否清楚且穩定掌握其製造程序所有的數據來源,而這在其導入自動化過程中就會面臨到,這也包含廠商在製造技術許多know-how的數位化能性,其實就是基礎實力。

所以厚植基礎實力,善用這一波智慧製造提供的工具與觀念,贏向智慧製造,搭配我國中小企業高度的彈性,一定可以在未來製造趨勢上,持續航向新藍海。

 

資訊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383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