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脈動

工研院開發機器人感知系統 助產業迎「人機協作」商機 2018/08/10

工研院與原見精機於8/10舉辦「機器人協作應用趨勢論壇」
▲工研院與原見精機於8/10舉辦「機器人協作應用趨勢論壇」,探討工業機器人協作安全與導入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包括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右六)、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右七)、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右五)、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秘書長陳文貞(左七)應邀出席。

人機協作已成智慧生產最新趨勢,以人類的智慧結合機器人的精度與準度,將可為產業拓展製造新藍海。工研院、原見精機與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8/10舉辦「機器人協作應用趨勢論壇」,邀集國內外工業機器人大廠專家,共同探討工業機器人協作安全與導入面臨的挑戰與機會,攜手產業共同迎向「人機協作元年」。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指出:「以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智能的難度及成本太高,未來製造生產型式,會趨近機器人與人類近距離人機協作。缺工與人力成本高昂問題,是近年來製造業面臨的困境,由機器人協助人力,逐漸成為業界趨勢。」 

據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08年全球服役的工業機器人僅103萬台,去年首度突破200萬達到205萬台,預估2020年全球將有300萬台工業機器人透入工廠產線;而今年全球預計將出貨37萬台工業機器人,較去年成長18%,2019年將達43萬台,2020年可望挑戰年產量50萬台大關。 

工研院新創公司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表示:「機器人在工業製程產線滲透度越來越高,但機器人全面取代人力,不是最好的方法。」蘇瑞堯舉例,因今年第一季產能未能達標,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4月表示,高度自動化未如預期提升產能,反而拖累生產效率,並坦承人類在製造過程的影響力被低估。 

胡竹生認為,由機器人分擔多數辛苦與單調的工作是大勢所趨,關乎安全與效率的機器人感知系統至關重要,從業界已著墨甚深的機器人視覺,到近期剛被重視的觸覺感知技術,都牽動著未來機器人樣態和產業發展方向。 

行政院勞動部在今年初修正「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並公布「協同作業機器人作業安全評估要點」,在確保共同作業人員安全前提下,人機協作得以實現,讓台灣產業進入「人機協作元年」。而修正條文中包含「因工作者碰觸致對操作機產生衝擊力時,能自動停止運轉」規定,由此可見,安全性對於工業機器人協作的重要性。 

皮膚所屬的表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然而現有的機器人感知技術研發,多朝視覺、關節受力感測發展,罕有針對機器人皮膚觸覺開發的單位。蘇瑞堯認為,機器人擁有觸覺的意義,不僅在被動的感受外力觸摸或撞擊,還包括主動的觸覺感知,如此才能判斷下一步行動,「如同人用手抓住紙杯或玻璃杯,透過指尖的觸覺,就能了解碰觸的物體是軟或硬、是圓或扁,要用怎麼樣的力量與方式去抓取它。」 

根據工研院統計,2016年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產值約580億元,2017年已超越600億元,2020年可望突破千億元。因應人機協作所發展出的技術,可望提升台灣智慧機器人附加價值,為台灣廠商找到新藍海商機。 

今天的論壇,共有工研院、原見精機、EPSON、FANUC、KAWASAKI、UL、台達電、台灣皮爾磁等產研單位,分享對機器人協作與自動化產業的趨勢看法。更多先進機器人技術,也將在2018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工研館(南港展覽館一樓,攤位K106)展出,歡迎在8/29-9/1展覽期間蒞臨參觀。 

技術處林德生副處長致詞

▲技術處林德生副處長致詞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致詞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致詞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主持趨勢論壇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主持趨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