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脈動

工研院行動機器人結合仿生手動作更細膩 2018/09/05


▲工研院在「2018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中,首度展示仿生手掌結合行動機器人,讓行動機器人能做出擊掌、抓取軟性物品等細膩動作,蔡英文總統今天巡場時也開心的與行動機器人揮手。

機器人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航向新藍海!「2018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在 8/29 登場,工研院聯手上銀、盟立等14大廠商,展出5+2產業創新政策之智慧機械成果,包括首度結合機器仿生手掌的行動式手臂機器人、本體僅10.6公斤卻可抓取5公斤物品的國產化驅控整合協作型手臂、精度高達±0.25 mm的航太加工高精度機器人、CPS研磨拋光機器人2.0等12項機器人關鍵技術。展出技術為目前智慧製造最夯內容,不僅吸引眾多業者駐足洽談,也肯定工研院蓬勃研發能量。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表示,製造業面臨全球高度競爭的挑戰,工研院與產業攜手,從中找出能發揮自身優勢與創造價值的市場。在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今年在「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與大同公司、上銀科技、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原見精機、凌華科技、敏尚企業、達明機器人、盟立自動化、新代科技、勤堃機械、新漢智能、漢翔航空、榮興工業等14家廠商合作展出技術升級成果,讓研發技術與產業實際接軌,進而達到技術複製與擴散,協助台灣廠商突破工業4.0的升級挑戰。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統計,全球服役中工業機器人去年達到205萬台,首度突破200萬台,預估2020年全球將有300萬台工業機器人投入工廠產線;今年全球將出貨37萬台工業機器人,較去年成長18%,2019年將達43萬台,2020年可望挑戰年產量50萬台大關。 

手掌抓取更靈活-行動式手臂機器人系統 
工研院研發的「行動式手臂機器人系統」,首度以機器仿生手掌取代一般夾具,過往夾具僅能抓取特定外型、硬度較高物品,仿生手掌賦予行動式手臂機器人更細膩動作,能抓取形狀不規則與軟性物件,適用於賣場貨品巡檢、變電站/供電室儀器燈號、表頭巡迴監看、牲畜飼養廠巡檢,以及各式生產環境站別間運載及上下料 

小小大力士可舉本體一半重量-國產化驅控整合協作型手臂 
「國產化驅控整合協作型手臂」具備高精度、輕量化、模組化、驅控合一等四大優勢。馬達、減速機、驅動器、控制器等機器人關鍵零組件皆由工研院自主設計開發;手臂重複精度達±0.02 mm,可讓機器手臂做到穿針引線動作,優於國際上協作型手臂9倍;重量10.6公斤約等同10~12個月嬰兒,約為國際同類產品的一半,便於攜帶並可快速組裝,並可舉起本體重量一半左右的5公斤物品;還可依需求如積木般做多種不同型態組合。各項規格性能都遠優於目前國際大廠協作型產品。 

助廠商進軍高精度航太國際市場-航太加工高精度機器人 
工研院以eMIO(etherCAT-Motion Intelligence Orchestration)機器人控制器平台,解決機器人絕對精度不足所造成的位置偏差,協助國內航太產業跨越加工精度±0.25 mm高門檻,且相較國外機器人加工系統,成本下降50%以上,協助國內廠商打入航太用高精度機器手臂市場。 

節省99%研磨教點時間-CPS研磨拋光機器人2.0 
水五金產業雖導入自動化設備,但針對少量多樣的彈性生產模式,仍需耗費時間於夾爪製作與路徑調整。工研院整合手眼力協調機器人控制與CPS加工零件線上編程技術,透過虛實整合於線上修正研磨拋光路徑,自動產生與修正機器人加工程式,可縮短99%傳統機器手臂研磨教點時間,達到少量多樣、快速換線。 

此外,針對目前國際無軌式搬運車定位精度約±1.5 cm,若要更精準定位則需以另一組設備進行二次定位,工研院首創於定位標誌上增加光學特徵,使定位精度提升至±0.2 cm,包括驅動模組、控制器等關鍵技術全自主開發,讓國內相關產業不需再受制於國外廠商;今年由工研院新創成立的原見精機,是國內首家開發機器人皮膚感測技術廠商,在人機協作逐漸成為解決製造業缺工問題的趨勢下,其技術已獲多家國際機器人製造大廠青睞並展開合作。 

▲「工研院在「2018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中,展示十多項與產業合作的先進與創新技術,右起為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組長游鴻修、盟立自動化總經理方玉崗、漢翔董事長廖榮鑫、新代總經理蔡尤鏗、新漢總經理林弘洲、達明研發處長郭耀庭。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許組長與黃副組長向林副處長講解工研院技術。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游組長講解研磨拋光CPS2.0技術。
 
 

 
【附件一】2018 TAIROS工研館聯合參展廠商名單(依筆畫排序)與技術列表



【附件二】工研院國產化驅控整合協作型手臂與國際同類型產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