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焦點報導

創新匯流 領航全球 工研院奪三項 2021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2021/10/26

有研發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於日前頒獎,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以「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等3項技術勇奪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與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東京大學、康寧等並列科技研發殿堂。今年工研院以突破性的創新醫材、潔淨造水與智慧製造的創新科技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讓臺灣與產研共創的科技研發實力在國際發光發熱!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創新是打造產業發展的重要磐石,經濟部長期以科技專案支持法人研發創新技術,屢獲國際大獎肯定,連續14年拿下66座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顯示我國的創新能量受到國際認證,更重要的是,歷年的獲獎技術多已實際化為產業價值,超過9成技轉國際大廠或國內廠商,包括台泥、台塑、帆宣、群創、儒鴻等大廠;不僅如此,經濟部投入的科技專案持續帶來可觀的產業效益,2020年法人與學界科技專案技術移轉與委託服務的件數計有4,992件,促成廠商投資592億元,經濟部平均每投入1元能帶動5倍的投資效益,顯見有效發揮政府資源槓桿效果,引導我國產業持續展現投資動能,為產業帶來創新活水。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競爭對手比往年更多,共有130件技術入圍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只有20 項獲獎技術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臺灣研發團隊在這樣激烈的挑戰中囊括 8 個獎項,表現非常的亮眼,位居亞洲第一,工研院更包辦3項,在亞洲機構中數一數二。歷年已獲47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不但是對工研院科技實力的持續高度肯定,同時這些創新科技九成已技轉產業應用,為產業在國際開創新價值。

劉文雄指出,工研院在市場需求出現前,先行研發產業需要的技術,十年前開發的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十年後的今天,因淨零碳排、碳捕獲技術廣獲各國重視,在產業需要的時候,工研院已備妥技術,助產業銜接市場求,不但在2014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並已與台泥合作建置試驗廠,成為台泥達到零碳排的助力之一。半導體產線機台24小時不停運作,確保機台不故障及在發生非預期停機前故障前,早一步掌握機台健康資訊,影響半導體大廠績效的關鍵,工研院開發「半導體機台故障預診斷軟體」,並技轉帆宣等企業,這項技術在2017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提供業界的最佳設備維運方式,加速硬體設備業者,硬加軟的產業升級。2017年獲獎的「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把廢面板裡的液晶取出純化再利用,面板大廠已技轉建置全世界第一座萃取液晶的工廠,透過創新技術,將可成為液晶回收技術的大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臺灣資源高度仰賴進口,可以科技創新帶動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華爾街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說過,「短期市場是選美,長期市場像舉重」,這同樣可用在科技研發上,今天看到許多優秀技術獲得國際大獎肯定,選美成功後,接下來就仰賴廠商市場化、產業化,讓臺灣優秀技術能夠在產業界持續發光發熱。

經濟部今(26)日舉辦「創新匯流 領航全球 2021 R&D 100 Awards獲獎記者會」,分享6項科專成果、囊括7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獲獎數全球第二、亞洲第一,超越中國、日本。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六)、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五)、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人謙、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紡織所協理邱勝福、資策會數位轉型所所長林玉凡、金屬中心微成型研發處處長林崇田、紡織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共同分享獲獎。
經濟部今(26)日舉辦「創新匯流 領航全球 2021 R&D 100 Awards獲獎記者會」,分享6項科專成果、囊括7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獲獎數全球第二、亞洲第一,超越中國、日本。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六)、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五)、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人謙、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紡織所協理邱勝福、資策會數位轉型所所長林玉凡、金屬中心微成型研發處處長林崇田、紡織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共同分享獲獎。

R&D World副總暨總編保羅希尼(Paul Heney)表示,今年參賽者眾多,意味著要獲獎比以往來得更不容易。此外,也看到政府支持的研發機構在創新科技上的努力與成果,對產業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讓世界更美好,這也是R&D 100 Awards多年來不變的核心價值。工研院歷年來的表現令人驚豔,今年又拿下3座獎項,足證它是臺灣科技研發的領頭羊,為產業界注入充沛創新動能。

獲獎技術介紹

更輕更好用 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 協助產線邁向智慧製造

工研院不僅為民生解決問題,更以創新技術持續引領臺灣產業前行。當今智慧製造已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新趨勢,而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工研院獨家專利研發的「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相比同級機器人具備業界最高的扭力體積比,自體重量相比業界類似機器人減輕 40%,透過積木式堆疊設計,能快速建構客製化、符合產線需求的多關節模組機器人,讓協作型機器人的關節模組不僅更輕、還能舉起更重的物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 兼具多孔與強度

臺灣2025年高齡人口占比將突破2成,慢性疾病與退化問題遽增,帶動骨材需求,工研院研發的「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整合個人化3D模型重建、客製化醫材設計影像工程和3D列印技術,打造高強度、高孔隙、骨細胞易進入的多元應用骨材,目前已技轉可成生技,未來將建立符合國際認證的創新植入式醫材系統,為全球高齡骨科醫材注入生力軍。

空氣中取水 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 讓缺水不再是問題

聯合國統計,全球超過10億人無法獲得清潔水源,再加上近年極端氣候肆虐,缺水已成為新常態,水資源危機迫在眉睫。與一般淨水將受汙染水過濾的原理不同,工研院研發的「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是全球首個能藉由空氣製造潔淨水源的獨特技術,採用創新薄膜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直接從空氣萃取不含氮、氧的水,目前已技轉奇鼎科技,盼能藉產業力量解半導體產業缺水燃眉之急。

資料來源

經濟部林全能次長(中)工研院劉文雄院長(右三)經濟部技術處邱求慧處長(右二) 與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左三)率領的研發團隊合影。
經濟部林全能次長(中)工研院劉文雄院長(右三)經濟部技術處邱求慧處長(右二) 與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左三)率領的研發團隊合影。
工研院獨家專利研發的「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自體重量相比業界類似機器人減輕 40%,透過積木式堆疊設計,能快速建構客製化、符合產線需求的多關節模組機器人,讓協作型機器人的關節模組不僅更輕、還能舉起更重的物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工研院獨家專利研發的「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自體重量相比業界類似機器人減輕 40%,透過積木式堆疊設計,能快速建構客製化、符合產線需求的多關節模組機器人,讓協作型機器人的關節模組不僅更輕、還能舉起更重的物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工研院開發之EtherCAT運動控制平台(EMP),以具有Real-time特性之Ethernet為基礎,使用者可以透過此平台與EtherCAT從站(伺服驅動器、I/O等) 連結,有別於傳統運動控制系統,EMP不需額外的硬體,只需透過標準網路卡即具備多軸運動控制能力,並在配線上具有彈性及靈活等優勢。
工研院開發之EtherCAT運動控制平台(EMP),以具有Real-time特性之Ethernet為基礎,使用者可以透過此平台與EtherCAT從站(伺服驅動器、I/O等) 連結,有別於傳統運動控制系統,EMP不需額外的硬體,只需透過標準網路卡即具備多軸運動控制能力,並在配線上具有彈性及靈活等優勢。
工研院開發之EtherCAT運動控制平台(EMP),以具有Real-time特性之Ethernet為基礎,使用者可以透過此平台與EtherCAT從站(伺服驅動器、I/O等) 連結,有別於傳統運動控制系統,EMP不需額外的硬體,只需透過標準網路卡即具備多軸運動控制能力,並在配線上具有彈性及靈活等優勢。
工研院開發之EtherCAT運動控制平台(EMP),以具有Real-time特性之Ethernet為基礎,使用者可以透過此平台與EtherCAT從站(伺服驅動器、I/O等) 連結,有別於傳統運動控制系統,EMP不需額外的硬體,只需透過標準網路卡即具備多軸運動控制能力,並在配線上具有彈性及靈活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