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脈動
- 焦點報導
焦點報導
工研院車電展大秀智慧駕駛解決方案 並與新竹市府共同啟動南寮開放場域自駕實驗運行
2019/04/25
▲工研院201/4/24宣布與新竹市政府簽約合作自駕車,讓工研院的自駕車未來可實際在南寮上路,藉由在真實道路的測試、行駛及驗證的過程,來增進自駕車的功能與安全性。右起為經濟部技術處羅達生處長、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
▲經濟部王美花次長蒞臨,全體合影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預測,2025年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總規模將達420億美元,至2035年更超過770億美元,前景可期;工研院2019/424在車電展現場,發表自駕車整合系統、及剛獲得愛迪生獎肯定的車聯網與自動駕駛車輛解決方案,與可做為電動車能量大補帖的下世代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等9項技術,帶領國內自駕車產業駛向軟硬整合的新藍海。此外,攸關自駕車發展的關鍵在於開放場域的實驗運行,透過場域中進行測試調校、驗證及示範運行,才能加速其發展。工研院繼台中花博去年底以封街方式進行自駕車試營運後,宣布與新竹市政府簽約合作自駕車;透過新竹市政府在南寮的完整路權開放,讓工研院的自駕車可以實際在南寮上路,藉由在真實道路的測試、行駛及驗證的過程,來增進自駕車的功能與安全性。
新竹市政府林智堅市長表示,自今年1月起,通過自駕車監理沙盒法,台灣自駕車終於能合法上路測試,交通部也增修「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0條」,讓自駕車掛試車牌上路實驗,新竹市府身為地方政府,率先響應中央的政策。工研院的自駕車擁有全台最穩定的技術,包括能辨識動態障礙物的類別跟位置,且已經在工研院內無任何交通管制下行駛於人車混流的道路,測試里程達2000公里,能讓車自動行駛各館與自行駛入停車位的功能,因此決定開放目前大力推動智慧交通的南寮漁港,讓工研院的自駕車可以在開放場域全天候實驗運行。新竹南寮漁港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還會開放新竹市不同道路讓工研院的自駕車更能克服真實道路測試行駛的難題,攜手打造智慧交通的新竹。
經濟部技術處羅達生處長表示,車輛產業隨著智慧車輛與移動服務的日趨重要,今年起聯盟特將Mobility元素加入,改名為「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TARC,Mobility Taiwan Auto Research Consortium),藉以迎接智慧駕駛的新時代,台灣擁有優越的資通訊技術與半導體產業優勢,更應率先投入跨領域整合,今年起會逐步落實技術移轉與商品化進程,並協助台廠切入市場,他呼籲產官學研共同努力,將台灣車研品牌推向世界舞台。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表示,工研院在車電展展出的「自駕車整合系統」,相較於多數自駕車技術倚賴GPS技術,此系統透過「同步定位與地圖建構」(SLAM)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與高精度3D動態地圖資料庫,能克服嚴苛的天候與環境挑戰,即便在大雨、容易訊號中斷的地下室,以及人車混合的道路行駛,也能暢行無阻。另外,此技術目前已成功安裝在小貨卡、轎車、休旅車、巴士、大卡車等,並通過測試運行,工研院的「自駕車整合系統」擁有全台唯一能快速安裝至各型車款的優勢,可滿足未來的自駕移動需求,強化台灣國際競爭力。此外,自駕車要能商用上路,關鍵是必須能在開放的真實道路試驗,而非僅在封閉場域測試,才有助驗證及增進自駕車功能、加速商轉,這次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未來在具備空曠地理優勢的南寮進行自駕車實驗運行,有助促進台灣智慧駕駛發展。
除了「自駕車整合系統」,工研院在本屆車電展也展出剛榮獲美國愛迪生獎的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iRoadSafe),此技術能降低路口的車禍意外,提升駕駛跟用路人的安全。並首度對外亮相「下世代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其相較於傳統液態鋰電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具備高續航力及高安全係數,未來可應用於電動車、3C產品、穿戴裝置等,可解決耗電快速的窘境。
▲工研院的全天候多車型自駕車整合系統,結合「同步定位與地圖建構」(SLAM)技術、AI深度學習與高精度3D動態地圖資料庫,能克服嚴苛的天候與環境挑戰,進入地下室或隧道無訊號遮蔽問題。
工研院展出多項智慧駕駛成果如下:
- 全天候多車型自駕車整合系統:大雨跟地下室暢行無阻
此系統結合SLAM技術、AI深度學習與高精度3D動態地圖資料庫,能克服嚴苛的天候與環境挑戰,進入地下室或隧道無訊號遮蔽問題,而且在市區道路各種速限下均可使用,能辨識動態障礙物的類別跟位置,此技術已經以工研院中興院區為試驗場域,在無任何交通管制下行駛於人車混流的道路,能讓自駕車自動駛入停車位。值得一提的是,此系統採用軟體模組化設計,可依場域及功能的需求將技術快速移植到國內外的多種車款。
- 車聯網與自動駕駛車輛解決方案:結合上帝視角能行駛混合車流
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為台灣首套自主研發的環週感知系統,具備深度學習影像辨識、多重感知融合、即時建圖與定位等關鍵技術,已搭載於工研院研發的自駕中型巴士,可於特定場域提供自動接駁。另外還可結合工研院研發國際首套V2X解決方案—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iRoadSafe),解決視線死角問題、降低路口碰撞事故。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今年更獲得美國愛迪生獎肯定,並也在台北、高雄等八個縣市的危險路口實際運用。
- DSRC車上機(IWCU-D 8.0):車聯網低延遲僅0.002秒
碰撞發生在一瞬間! 為提升用路人安全,工研院開發DSRC車上機,能降低車聯網傳輸時間。DSRC為短距無線通訊技術,特色為低延遲、高頻寬。工研院研發的第八代車上機(OBU),即是在DSRC基礎上應用於車間通訊、車路整合等,例如在十字路口防碰撞、左轉彎防碰撞、前方道路警示,以及路側設備資訊整合等,該技術傳輸速度可低於0.002秒。
- C-V2X系統(IWCU-C 1.0):搶進5G車聯網市場
DSRC與C-V2X皆是以車載應用為目標發展的通訊技術,具備安全、高效率之特性、例如車間通訊與車路整合等。C-V2X為新興技術, C-V2X是以電信基礎設施為中心發展,因應未來5G時代到來會有更多成熟車間通訊技術。工研院首先開發符合3GPP標準cellular broadcasting架構之V2N(Vehicle-to-network)系統,應用於智慧交通,連結人、車與路。
- 電子式後視鏡:全周影像解決視線死角
工研院新創公司創科電子開發的電子式後視鏡,能顯示車子左右前後、俯瞰的全周影像,實現車輛周遭無視線死角的目標,能解決駕駛者因車體或貨物遮蔽視線之問題,提升行車安全。
- 電動車用動力驅控器:車界腦幹提升行車反應
驅控器是電動車的主要零件,就像人與腦幹的關係,驅控器可控制車輛運行行為,是電動車的反應中樞。此次工研院展出三款驅控器:250kW車用動力驅控器、ISO26262 50kW車用動力驅控器、特用車驅控器。250kW驅控器的高功率密度設計適合應用於電動大巴跟大卡車;50kW驅控器是台灣首個通過ISO26262功能安全─車輛安全完整性等級C(ASIL C)產品認證的電動車動力驅控器,可用於9人或4人座的電動車;15kW的特用車驅控器,能應用於各式低速微型車輛或特用車,如1~3人座的菜車或三輪車。
- 下世代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電動車能量大補帖
相較於傳統鋰電池(140~180 Wh/Kg),下世代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350Wh/Kg)能量密度高一倍,且具備高續航力跟高安全係數,可增加產品單次使用時間。此項技術初期應用在3C產品、穿戴裝置上,可讓產品使用時間提高一倍,未來還可裝載於電動車/電動機車/電動巴士上,使其行駛距離增加一倍!目前此電池已成功與德國材料廠商、國內電芯業者簽署合作計畫研發,協助加速布局下世代儲能電池的關鍵材料與技術。
▲新竹市林智堅市長、經濟部技術處羅達生處長、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胡竹生所長與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自駕車合影
資訊來源:ewsLetter/contents.aspx?&SiteID=1&MmmID=620605426331276153&SSize=10&SYear=2019&Keyword=&MSID=10351574515653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