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突破瓶頸-機械所跨平台軟體助工具機業者提昇技術能力
作者
陳念舜
刊登日期:
摘要:台灣工具機產業電腦數位控制(CNC)機種早已蔚為主流,工研院更積極透過開放式平台優勢,輔導製造廠商能融入使用者經驗,開發新的加值軟體,在未來銷售前/後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下,將硬體價值質變為軟體Software、系統System、服務Service的3S創新價值。
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3大陣營之一的Android系統因為採開放式架構,不僅吸引較多手機品牌業者如HTC、Sony、三星、LG等,紛紛攜供應鏈投入之下,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相對封閉的蘋果iOS系統。並隨著中國大陸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與當地供應鏈佈局越來越完整,就連中興、華為、小米等品牌與白牌業者也獲得上下游硬體廠商奧援,陸續發表多款平價高規機種,而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其它產業。
關鍵詞:數控工具機、加值軟體
Keywords:NC machine tool, Value-added software
工具機控制器左右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
對照市面CNC工具機產業專用控制器,其實也有類似發展。現今市面上控制器約可分為封閉、開放式架構2大體系,各有其優缺點如表1。
前者為歐日系品牌主流,透過PLC程式(Ladder階梯式語言)取代繼電器控制網路,最為業界稱許的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平均無故障率時間間隔(MTBF)可達50~100萬hrs。但缺點是PLC-Based的發展是為了進行順序控制(Sequence)而設計,所以先天上較適合I/O點對點控制,不利於馬達運動控制(Motion)或視覺檢測系統(Vision)等應用。後者則是目前國產控制器發展方向,經由介面與運動控制卡溝通,搭配商用Windows或Linux作業系統組成控制器,因具備開放標準的系統平台與PCI介面,且PC周邊及應用軟體已統一標準化,較容易整合應用,但PC-Based控制器的可靠性略差,性能較好的IPC平均無故障率間隔約5萬hrs。
然而,除了硬體上技術不同外,最重要的關鍵還有於能否掌握銷售前/後的「軟實力」,這包括事前瞭解製造端與使用端之不同需求,並快速提供世界各地客戶所需經銷、售服與技術支援服務。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研究指出,如製造端通常要求控制器須具有高可靠度與穩定性,能對應各式工具機性能,且容易加入獨創功能,應用端則會希望改善人機介面功能、功能軟體互換性,以方便操作及提升設備升級的可能性,進而縮短產品製造時間,確保產能與品質[1]。
觀察日系封閉式控制器大廠Fanuc向來以機種多樣性且品質穩定、可靠,及可提供快速交貨、售服等特色,因此廣受亞洲工具機製造廠商信賴,在全球市場也僅次於Siemens。國產開放式控制器則因廠商以中小企業為主,難以同樣設置遍佈全球服務據點,即便於售前和業者協同開發,也因為缺乏產業鏈垂直整合與測試驗證平台,國內廠商普遍不具備自行研發設計能力。
工具機製造廠商多年來受限於國外控制器參數、函數資料庫等技術性資源,若想穩定且大量、低價地取得控制系統貨源,則有賴簽訂長期供貨合約,這又可能壓縮廠商的議價空間。而萬一雙方合作關係有變,控制系統之價格提升將直接導致台灣工具機在市場上競爭力下降,因此許多因素考量將影響低業者採用國產控制器意願。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4年0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主推方案
無限下載/年 5000元
NT$5,000元
訂閱送出